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

西方有些機構,喜歡搞一些所謂「報告」來抬高本身聲架,某些冠上《世界競爭力年報》之類,就應運而生,並且煞有其事訂出排名;不過排名高不見得好,排名低並不一定差,即如不少食肆都有「金牌乳豬」,但不一定好吃一樣。
若為排名而介懷,根本是庸人自擾,所謂「競爭力」是否由數字可以量度呢?如果說香港的「競爭力」强,則連香港人也不相信,此間沒有創意工業,土地貴,與世界其他城市比較,除了稅制簡單、稅率低、法治較好外,其他並不驕人,不過,因為是進入內地的「橋頭堡」,過往西方資金藉此進入中國,故吹捧得此間高高,但未來外資可能轉向印度,香港作用減低,於是被踩而已,當然,亦有意見指是內耗造成。
此間有些人,在外撈唔掂,就哭哭啼啼「我要回家」,但返到香港這塊福地,就千方百計搞破壞,鼓吹中、港矛盾,製造社會撕裂,若香港政治這麼差,官員如斯不濟,貧富懸殊不宜居,大可移民他往,無謂對住眼寃。若緬懷前朝,羨慕「貴族氣派」亦可投奔三島,因為無人強迫你留底,但留底就唔好「搞串個Party」砸人隻飯碗。
當社會只是內耗空轉時,開闢土地發展被阻、填海造地被阻,地皮供應少寸金尺土,點可能應付競爭?有人成日話「冇民主就唔掂」,但看看「垃圾會」的烏煙瘴氣民主「示範」,你信唔信明天會更好?

唔好搞串個Party
30
遇到天災人禍,摯愛親人不幸死去,中國人多數哭得死去活來,但西方人則沒有慟哭呼天嗆地,原因是甚麼?文化不同也!
中國人重視的是「現世」,在文化上,很少談「人死後往何處去」;儒家文化中」孔夫子強調的是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、「怪力亂神、子不語」因為忌談「死」,所以大多數人認為「有今生、冇來世」,人逝世就「如燈滅」,十分珍惜現在,在宗教上,儒教是拒抗的,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無神論普遍,而所謂輪迴之說,則當成是迷信。
西方人則不同,他們大多有宗教信仰,特別是自小受到「耶穌」、「聖經」的薰陶,雖然他們的科技較東方人先進,不過「人死後歸天家」深植人心,當遇到死亡時,流露出來的悲傷神情,就較中國人輕。於是在電視出現有關人命傷亡的新聞上,就可見到截然不同的表現。
不過在心理學上,人類遇到親人無故喪生,起初都會出現驚恐,不知所措,甚至否認死訊;進而崩潰,不接受現實,對旁人產生敵意及挑釁行為;接下來是產生罪咎,認為自己對死去的人有罪,表現失落;到最後才是心理重建,逐漸接受摯愛死亡的事實,若這段時間得不同關懷,就會陷入不斷的痛苦回憶中。
現時在電視機上,見到馬航失蹤者的家屬的舉動,就是這不同階段的反映,要復元,必須經過一段 長時間,才可減輕。
有傳媒用來譏「強國人」表現,這是很低作,不明白人的心理,亦是膚淺的行為,甚至連道德操守也沒有。

傷痛心理學

此間「遺老」不少人成日話港英年代如何「公平」,在老香港眼中,那當然是騙人的,60年代的銀行擠提潮,累到不少華資「雞毛鴨血」就是港英一手炮製!
當年銀行之間沒有利率協議,各有各做,華資銀行如廣東信託等,會用較高利息,吸引小客戶,得到的資金,就會投放在利錢高的地產市場上。廣託本身的資金本來很正常,沒有負債,但為甚麼會倒閉,事隔半個世紀仍有人談論呢?
原來在1964年12月,當時的港督戴麟趾上任不久,突然頒布一條管制銀行的新法例,規定銀行投資在地產上,不得超過資本20%,否則就是犯法,但在新例實行後,如果銀行投資在地產上超過此限制,必須在二年內,補足資本至「合法規定」。
這樣自然令眾華資銀行驚惶失措,相反「印銀紙」的英資就沒有多大影響,因為在行政、立法局他們均有人也。這條新例將當時的華資銀行「掃」得七零八落,因現金短絀,變成周轉不靈,引發擠提,整條彌敦道都有拿不回錢的小市民哭聲,很多人被害至傾家蕩產!而英資就擇肥而噬,將優質的華資收入囊中。這一招亦令到華資銀行從此一蹶不振,只能英資獨大!港英統治下有「公平」社會?是「遺老」睜著眼講大話,騙80後、90後的,問問父毋或祖父母,就知一晚失去血汗錢的可怖。
65年發生港英政府炮製的擠提,幕後主其事的,是一個叫郭伯偉的財政司!而戴麟趾這位港督,無視社會的不公平,亦導致1967年的左派大暴動,社會貪污盛行。

港英炮製銀行擠提

過往香港「相學」中有所謂「金吊桶」,替人看相時,真人從不露面,對來看相的顧客,先添一份神祕感;顧客可開聲問疑難,「相士」解答時,是從閣樓,放下一個漆成金色的吊桶,內有即時用筆寫的批命,相看完後,相金放桶內就可離去。
這種看相方法,舊日經常在報紙大賣小廣告,「金吊桶乜乜館」、「真金吊桶某某」招徠。這些「相士」不少是早年的「祈福黨」,騙人呃飯食,他們租一樓宇開檔,不露面是出事後,讓受害人無法指認他,其實他們在相館暗處,是可以看到顧客神情,憑此「料事如神」。
這些「相士」是有一套法則的,可以說是江湖「心理學」;例如「入門意定神閒,,必定不是問事,而是踢館;出言心亂,一定是有意問災;人老白霍、囂張,多數是一事無成; 入門兩目流連,必定多心而不專一;色潤聲高,是近日順景,神情不定,必然身居困厄;而老人講話不時歎氣,心有鬱結;聲大夾惡,提防是撈家之輩;年輕人問父母,多數是雙親中有病;男人問做生意,可猜知他目前必是打工仔......。」這些法則,雖隔數十年,部份今天仍可適用。而睇相的方法,見到小人,一定讚他「夠義氣」;見到「老襯」,多數讚他「有善心」等等。
外國有心理學家,中國人亦有,那就是相士。而觀人於微,積聚下來就是相學。曾國藩最有名的<冰鑑>當中大部份是他觀人的心得,推演變成用人的哲學;但用於邪門,就成為祈福黨工具,讀心理而不研究江湖相學,是很大損失。

題:金吊桶式相學

一個人能否做大事,要看其言行舉止,是否磊落大方,若只是「細眉細眼」可斷言難成大器。
昔日有家機構,「領導班子」換新人,新頭頭要對舊人進行清洗,本來「一朝天子一朝臣」,要人家走,補一個月薪水分手,一了百了;但偏偏這頭頭要「慳」,迫人自動「執包袱」省回通知金,而對付「眼中釘」的下三濫手法,就是把人家的辦公桌,搬到女廁入口附近,作為羞辱、迫人走的「絕招」。雖然他此舉成功,但所作所為卻令人不齒,不少人認為跟著這樣心胸的「老細」,公司不會有前途,有機會就求去;結果這頭頭做不了一年,就被請離開,終其一生,再也沒有人請他「執大旗」。
在政治上,不少政客亦上不了「大檯」,他們自以為撒冥鏹,寄「糞便」就可以「羞辱」官員,但這些行為,只是無聊而幼稚。在歷史上,流芳百世政治家,絕不會做如此低級的舉動,若由這些人來執政,只會讓一個地區在內鬥中淪亡。
中國人在古代,就已認識到:作為領導人,胸襟十分重要,有句俗語「丞相肚內可撐船」,就是指要有容人之量,政客如果一掌權就是想如何打擊對手,則可斷言政事必定荒廢。現時不少打著「民主」旗號的,心胸狹窄得要命,要搞政治,應該學習的是南非的曼德拉,南非在白人交出政權後,若黑人只是報復,一定沒有今天的繁榮,港、台式所謂「民主」,不過是黨同伐異,一味鬥爭,搞死經濟耳。

無胸襟做不了大事
世事有時真不可思議,看黑白粵語片長大的,有誰會想到胡楓與羅蘭老來會成為「熒幕情侶」大拍廣告?有誰會想到,堂堂的獅子銀行,會找人打手機電話,逐個買廣告「先生要唔要借低息貸款?」
在早年,胡楓是小生,他的銀幕情人,可以是較他年輕二十年的陳寶珠、蕭芳芳,但從來沒有配過羅蘭。不過隨著年華老去,胡楓不再是小生,羅蘭仍是羅蘭,於是就有這樣的配搭,予人的感覺是「世事乜都有可能,胡楓羅蘭變情人!」
同樣大轉變的還有英資銀行,由50年代開始,它就是「威嚴」地、高高在上屹立著,即使路過,亦有庭院深深、氣派森森的感覺,你進去是找「他」幫忙,而「他」絕不會好聲好氣、温柔地問「要不要來借錢?」怪不得有人接到這樣的電話,有受籠若驚的錯愕,老一輩的,更不敢相信。
當然,這不是「大户的破落」,但總予人有「不可一世的亦要放下身段了」,這究竟是好還是壞,很難評說,但「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」總予人一份唏噓。
中國人有句話「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」,世間萬物不可能不變,問題是怎樣變!就如韓國的電影、電視,及男、女明星,今天紅爆兩岸港、日,但在80年代以前,韓國片還是寂寂無聞,韓星要拉著港產片的衫尾。一貶眼,人家已後來居上,此消彼長,是人材凋零抑或風流雲散?
世事乜都有可能
現代人食得好,營養足,加上缺少運動,到中年時,最容易得二型糖尿病。
糖尿成因是胰臟功能衰退,故此護胰就是現代人保健的要務。如何保護?據說城中的有錢佬,大多會在飯後來杯咖啡,有護胰作用,但一日不可超過四杯。
醫學界認為:咖啡含有三種成份,可以防止胰臟受損、維持胰島素的分泌,這包括咖啡因、咖啡酸、綠原酸。喝咖啡不用多,自己冇時間冲,去「麥記」買小杯裝就夠力,但記著不要放糖,加少許奶即可,醫學研究話,每天飲三、四杯咖啡,患二型糖尿病風險,可以減低一半。當然,凡事有利必有害,飲咖啡太多,就要慎防生腎石!
古人話「食得是福」,今天「唔食得」才是好,因為「三高富貴病」盛行,若年過五十,血壓、血脂、血糖俱及格,真係勝過中六合彩二獎,不少阿叔、阿伯話「打工掙到錢,一半係睇醫生」,因為食降壓、降脂藥不知幾普遍,一邊食自助餐一邊食降糖丸,都唔知是折墮抑或係作孽。
最諷剌係有「食家」,本身有二型糖尿病,卻在媒體上教人如何「揾食」,又話呢家食肆有招牌菜,那家有鎮店餸,點樣點樣好味,引人去光顧,自己食出病唔戒口,仲要「害」多幾個人得糖尿,是否荒唐到極?因為甘脆香濃下肚多,人的胰臟才「頂唔順」出事也。
不過,咖啡唔係人人受得,要看自己體質,若飲後失眠,心跳加快就不宜學。

飲咖啡護胰臟
有個議員用「不純正」英語「罵」港鐵高層洋人,馬上招來「飽學之士」指駡「如何獻醜」,但罵人的何馨香之有?
港英年代要訓練奴才,將英文抬得高高,「中文不及格閒事、英語不懂就冇前途」,流風所及「高等華人」以不講粵語為榮。為了抬捧英語,殖民地官員還編出「國際都市,英語十分重要」的誑言,但倫敦自命是國際都市,中國資金不少在那裏投資,在街上拉著路人,有幾多人識中文?國際都市的東京,街上用非日語問路,幾曾人人要識英文?
語言只不過是一種工具,昔日有洋官結結巴巴講一兩句粵語,字不圓腔不正,「高等華人」就大加讚許;但華人講一兩句「洋涇濱」英文,就視為「罪大惡極」,遭尖酸刻薄指摘,何也?要淪亡一個民族,必先從其文化下手,第一步是低貶其文字語言,港英年代來管治的港督,九成不懂中文,即是在任期間,亦不會學。當然,應應景講一兩句如「恭喜發財」「拼音粵語」是有的,但官方語文仍是英語,中文沒有地位。
回歸近二十年,在「遺老」作祟下,崇洋如舊,於是不懂中文的仍可來港居高位,要整個機構講英語遷就之,已經夠諷剌(試想想中國人不懂英文,能否在西方國家的公司任職要員?)到今天亦復如是,為政者竟讓這種情况持續,已經可悲!而不懂中文的洋人來港,未必是一流人材,不少是混口飯吃,但此間「飽學」之士,看問題只是留意「講英語文法不正」,卻避過核心之所在,這是自甘作賤耳

「洋涇濱」英文有罪

近年冇乜人寫怪論,但看看香港這社會,日日都光怪陸離,題材俯拾即是,順手拈來,好笑都暈!
有傳媒,天天鼓吹「反自由行」、「驅蝗」,但專門賺內地客錢的「洋名牌」,好揀唔揀,卻要搵「倒米」的來落廣告,真係搵鬼睇,咁樣促銷,真係大開眼界。
有打著「民主」招牌的,成日話「有民主先有繁榮、穩定」,但睇睇立法會的「拉布民主」就係最佳反面教材,有人要拉,不妨任佢拉,拉足一年半載,拉到選舉年、拉到2017,政府仲可以同市民講「這就是民主」,睇睇邊個死囉!兵法都有講「置諸死地然後生」嘛。
冇錢應付開支,係大圍事,唔少「反中」、「驅蝗」份子係靠食綜來維持生計,針拮到肉,冇糧出,就可以知痛;再來就唔好出糧給「拉布」的議員,「食砒霜杜老虎」看看他們「冇水」仲可唔可以「吹水」?所以唔使「剪布」,一直拉下去,讓市民可以感受到「民主」的普世價值焉。
「精人出口笨人出手」是不易的道理,有人叫學生去「佔中」,即係叫人去犯法,教育局長開聲提醒,有大喊十就呱呱嘈話「白色恐怖」,照這樣的「邏輯」,煙包上印「吸煙危害健康」,店舖貼出「本店安裝了攝錄機」,「小心賊出沒」;提醒靚仔「唔好吸毒」的宣傳片,全部亦係白色恐怖,教唆人做犯法的事,仲要「理曲氣壯」真係大開眼界,咁樣有朝一日,「大家來吸大麻」都可以出街喇 ,你話係唔係?

支持拉布至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