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


<塘西風月牙慧錄>


<四>
油麻地以前名稱叫「麻埭亅,埭的意思是擋水的土堤,而油麻地最初是小漁村,今天的官涌,昔日是小溪由京士柏流岀維港,涌起於加士居道佐敦道交界。1860年英國侵佔九龍後,在今天的九龍公園到廣東道一帶,有「威菲路兵房」。駐有英軍守衛維港。
當時柯士甸道、今日理工大學都是兵房,英軍要「岀火」自然是就地解決。
麻埭於是塡海,今天的新填地街就是填海得來。
有地後,油麻地的妓寨,遍乃白加士街、吳淞街和廟街,這應驗了一句「繁榮娼盛」要繁榮就要人流,人流多那年代自然是妓寨,可以吸引小販、商店。
今天的廟街「鳳樓」是傳承1860年以來的「香火」,歷史久遠!「塘西花月」早已成為歷史陳跡,麻埭仍然「娼盛」,論到生命力,麻埭贏晒!
因為英軍嫖完後,自然有「花柳兵」,九龍最早的一家性病診所,就開設在尖沙嘴樂道。
油麻地的花國,可以媲美石塘嘴,但就沒有像羅澧銘這樣的文人,寫下《塘西花月痕》般的麻埭風月史,大概當時的士人、名流多喜住港島,九龍像今天的新市鎮,並不合他們所居,於是留下來的只有1956年寫的《塘西花月痕》。
繁榮娼盛,究竟娼從何來?因百多個來自葡萄牙的「紅毛嬌」自然不能普救當時萬計的慾海飢民,本地良家婦女不會下海,打救的就落在一種女人身上……

<塘西風月牙慧錄>

<三>
灣仔與油麻地,曾是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紅燈區,是英國人默許下向歷史遺跡。
而中、上環亦有「高級的妓院」。
1850年代,當時的<德臣西報>就有高級的洋妓院廣告「朗黛夫人處,有小量的上好蜜糖岀售,有毯酒、白蘭地、香檳及啤酒賣,地址在維多利亞城擺花街」。
這則廣告文雅而含蓄,不像今天的「大波」、「簫后」低俗,焦點在「上好蜜糖」Honey,洋人稱心愛女人做Honey,可謂一語相關。
紅毛嬌在今天的威靈頓街、擺花街、荷里活道的高級妓院接客。
而為了沖淡「雞味」,洋嫖客去找「蜜糖兒」時,都會買朵花去,這表示他們對妓如視為「情人」,是浪漫的,亦吸引華人商販做賣花生意。
中環不少橫街如雲咸街笞都有花檔,留存至今最出名自然是擺花街。
成龍有套電影<奇蹟>就有當年賣花婦的情節。
中環的高級妓院是銷金窩,做的是高官、船長、商人的生意,由18451895年間,中環是政經、煙花地,正好應了一句「政治與陰户都是骯髒的,但男人就喜歡往哪裏鑽」。
而灣仔呢,當時就是供「英軍出火」的去處。原因是花園道口(今天的中銀、長江中心一帶)美利道一帶是軍營,駐有不少英兵保衛港督府、中環的官署。他們多是單身沒有攜眷,亦沒有能力在中環消費,於是就去灣仔。
灣仔的紅燈區由1845至今天,經歷了日本皇軍、西片的<蘇絲黃的世界>、越戰美軍的醉生夢死,80年代的夜總會林立,正向200年邁進…..

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

<塘西風月牙慧錄>
<二>

1845年,港英第二任港督戴維斯,將「娼妓合法」提出行政命令:
妓女每月要納稅15角;
妓院每月納5元;
政府收到這些錢不是落袋,而是在上環開設性病醫院,這些皮肉錢作為日常經費,替生花柳的英兵、運鴉片來港的水手醫性病。
以當時一個工人月薪6元,每1元可買10斤米來計,並不太高。
據統計所得,當時政、妓中心,都是在中環,妓院先在「吉士笠街」,香港最古老的街道出現,邵時妓院有30多家,妓女有150多人。
有不少是澳門來的「西洋菜」,被稱為「紅毛嬌」。因為葡萄牙人佔澳門比英國人早,不少葡婦已在澳門街接客,她們可能較多是紅髮,所以廣東人叫她們做「紅毛嬌」,她們佔白種妓女大多數,還有就是廣州來的華人妓女。
150個的數目,去「娛樂」3000多英兵,還有大批運鴉片、糧食來的洋船水手,自然「應接不睱」,加上當時沒有避孕套,市井有云「三精成毒」,150
個妓女,每天要應酬不止三個客,於是各種性病在港英軍、警中爆發。
起先,戴維斯港督是想禁娼,但又怕駐軍四出强姦,而娼是禁不絕的,最後才用到寓禁於徵。

因為娼妓對軍人太重要,於是後來產生兩大「紅燈區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