恃老賣老是不少老人家的通病,亦最令年輕一輩反感;雖然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,但以為上了年紀就可以語無倫次,口不擇言,粗言穢語,徒令人反感耳。
長者,受人重視之處,應該是經驗的傳承,人生經歷的分享。但如果以為自己的「貢獻」了不起,要社會「養佢過世」、而所謂「貢獻」不過是「捱工廠、起樓」,拿這些作為「炫耀」,不免被譏「你值唔值呀?」
有政客為了爭取選票,不斷鼓吹所謂「退休保障」。本來讓老有所養,市民都認同,但如何實行,卻非一蹴即至,西方的「全民退休保障」是基建於全民高稅率,不少國家,國民每月所得,有40%是繳稅,才換來晚年由「社會所養」。香港「捱工廠、起樓」的老人家,相信年輕時「冇納過多少薪俸稅」,但老來就要吃「免費餐」,自然是不合理;倘若是無兒無女,晚景淒涼,又則作別論。
中國人的傳統,是子女供養年紀大的父母,這是倫理重要的一環,過往更有<孝經>,強調這種做人道理,若子女不養父母要交由政府來豢養,是有違人倫的!
但有人認為老人家要由納稅人來養,藉「退休保障」來實現,並且指摘反對這種論調的是「涼薄」,這種見解才不知所謂!難怪有 人叫這種人做「衰仔」,「生舊叉燒好過生佢!」自己不負起供養父母之責,反而把責任推給政府,無論如何「移花接木」,稱是「社會財富」的分配,都是站不住腳的。舉例來說,有人有汽車代步,有人迫巴士返工,駕私家車的是否要補貼坐巴士的?
供養父母政府代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