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

恃老賣老是不少老人家的通病,亦最令年輕一輩反感;雖然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,但以為上了年紀就可以語無倫次,口不擇言,粗言穢語,徒令人反感耳。
長者,受人重視之處,應該是經驗的傳承,人生經歷的分享。但如果以為自己的「貢獻」了不起,要社會「養佢過世」、而所謂「貢獻」不過是「捱工廠、起樓」,拿這些作為「炫耀」,不免被譏「你值唔值呀?」
有政客為了爭取選票,不斷鼓吹所謂「退休保障」。本來讓老有所養,市民都認同,但如何實行,卻非一蹴即至,西方的「全民退休保障」是基建於全民高稅率,不少國家,國民每月所得,有40%是繳稅,才換來晚年由「社會所養」。香港「捱工廠、起樓」的老人家,相信年輕時「冇納過多少薪俸稅」,但老來就要吃「免費餐」,自然是不合理;倘若是無兒無女,晚景淒涼,又則作別論。
中國人的傳統,是子女供養年紀大的父母,這是倫理重要的一環,過往更有<孝經>,強調這種做人道理,若子女不養父母要交由政府來豢養,是有違人倫的!
但有人認為老人家要由納稅人來養,藉「退休保障」來實現,並且指摘反對這種論調的是「涼薄」,這種見解才不知所謂!難怪有 人叫這種人做「衰仔」,「生舊叉燒好過生佢!」自己不負起供養父母之責,反而把責任推給政府,無論如何「移花接木」,稱是「社會財富」的分配,都是站不住腳的。舉例來說,有人有汽車代步,有人迫巴士返工,駕私家車的是否要補貼坐巴士的?

供養父母政府代勞
西方有些機構,喜歡搞一些所謂「報告」來抬高本身聲架,某些冠上《世界競爭力年報》之類,就應運而生,並且煞有其事訂出排名;不過排名高不見得好,排名低並不一定差,即如不少食肆都有「金牌乳豬」,但不一定好吃一樣。
若為排名而介懷,根本是庸人自擾,所謂「競爭力」是否由數字可以量度呢?如果說香港的「競爭力」强,則連香港人也不相信,此間沒有創意工業,土地貴,與世界其他城市比較,除了稅制簡單、稅率低、法治較好外,其他並不驕人,不過,因為是進入內地的「橋頭堡」,過往西方資金藉此進入中國,故吹捧得此間高高,但未來外資可能轉向印度,香港作用減低,於是被踩而已,當然,亦有意見指是內耗造成。
此間有些人,在外撈唔掂,就哭哭啼啼「我要回家」,但返到香港這塊福地,就千方百計搞破壞,鼓吹中、港矛盾,製造社會撕裂,若香港政治這麼差,官員如斯不濟,貧富懸殊不宜居,大可移民他往,無謂對住眼寃。若緬懷前朝,羨慕「貴族氣派」亦可投奔三島,因為無人強迫你留底,但留底就唔好「搞串個Party」砸人隻飯碗。
當社會只是內耗空轉時,開闢土地發展被阻、填海造地被阻,地皮供應少寸金尺土,點可能應付競爭?有人成日話「冇民主就唔掂」,但看看「垃圾會」的烏煙瘴氣民主「示範」,你信唔信明天會更好?

唔好搞串個Party

今日部份內地有錢人揮霍,被稱為「土豪」,其實,港人曾「土豪」過,但時移世易,今天「豪」唔起耳!
港人豪的日子,在80年代初期,那時我們飲的法國拔蘭地,曾是全世界最多,一年飲800多萬樽!
拔蘭地本來係餐後酒,不過在港人「豪」的日子,是飯前喝、飯後也喝,而且不是小杯地飲,而是牛飲,還有連酒杯也不用,拿起整瓶就灌下去,「吹喇叭」這形容詞就是由此而來,當時曹查理就是拍拔蘭地廣告,扮大豪客成名。
那年代港人喜拔蘭地而棄英國佬的威士忌,港英殖民香港百年,但蘇格蘭威士忌一直不吃香,冇人牛飲,只有台灣人對英國煙酒「情有獨鍾」,往台讀書、旅行的,所攜的水貨中,「尊尼走路」威士忌及「555」煙是指定必帶,但在港卻「紅不起」。而港人的「豪氣」亦曾令法國低頭。事緣有港產玩具輸往法國遭刁難,藉故禁止進口,消息傳回,港「土豪」氣憤,有人發起罷喝白蘭地,社會一呼百應,這令得法國政府大為緊張,權衡利害後 ,決定取消對港產玩具的禁令,這是香港土豪最輝煌的日子,但隨著工業北移,香港的銷金夜生活褪色,「吹喇叭」飲白蘭地亦此情不再。
港人對內地「土豪」看不順眼,其實在社會發展中,他們不過是走著香港舊有軌迹前進耳。不過在別有用心者煽動下,就打成負面,內地人在地鐵進食,與「港大」畢業「女教師」在車廂「優雅」地吃榴蓮,為何一個有人干涉,一個無人吭聲?
港人也曾「土豪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