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

<小報興亡錄>一.
香港報章輝煌日子在70年代,那時全港有近98份大、小報章,那年代亦是文人辦報最好的時代,做一份小報,35人就可開檔。
小報不必靠廣告,而是賺紙錢,即是賣多一份就賺多一分錢。
舉例來說,著名的富豪風水師陳朗(陳伯),來港後就辦過一份《今報》,後來雖然結束,但知道陳伯做過報紙的人不多。
小報的特點,並不是靠新聞,而是靠副刊專欄及小說,例如70年時的《紅綠日報》,就是以艷情小說吸引讀者。
小報之「小」,除了風格外,出紙一張亦是特點(有部份還出紙半張),小報主攻是特定的讀者群,例如《真欄日報》,是以報道粵劇為主,包括戲班消息,粵劇曲詞、新劇內容。《天下日報》則是以象棋為賣點,棋的殘局破解成為招徠。
另一方面,香港在67年暴動平息後,經濟起飛,輕工業發達,不少工人都是初中、小學程度,打工有錢了,飽暖自然思淫欲,小報有很大部份,亦是迎合這階層,不求深奧,只要「咸濕」,例如《今夜報》就是其中一份,1972年創辦,辦報的王姓老闆,化名「老差」寫《摩囉經》,講壯陽,冶遊心得就成為賣紙保證。
《今夜報》後來賣盤,一直經營至96年前後才結束,是「長命」小報之一。
因為《今夜報》賣得,於是《星夜報》、《真夜報》等亦面世,雖然壽命很短,但亦造就報業年代輝煌,那時400萬人地方,有近100份報紙,可以說「空前絕後」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