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

貳臣不列甲編列乙編


中國歷史中,自清朝乾隆開始,正史就有一項新的欄目,叫做《貳臣傳》。
貳臣是指:在前一個朝代做官,換天後在新朝代又做官的人,這些人大多是知識份子。
乾隆在修《明史》時,將降清的明朝官員全部列為「貳臣」,並分甲、乙兩編。甲編是對清朝「赤膽忠心」,積有功勳。乙編則是毫無建樹的明末官僚,這些官僚,部份降清是貪圖官祿,故不少被指為人可鄙。
古代中國人重視氣節,司馬遷編《史記》為何要將伯夷、叔齊放在<列傳>之首?目的就是表揚氣節,但偏偏最沒有節氣的,就是讀書人。
在清朝之後,貳臣就成為「潮流」,特別是抗日戰爭時,曾在國民政府居高官之職,卻投降日本謀權位者不少,而這些人中「自動獻身」者多。亦有被挾從者,當然,求苟存性命於亂世,寧可沾污自己的名譽,被挾從者其情可哀,亦可憫。
但在今天世界,在改朝換代後,仍千方百計鑽營求做貳臣者,無論道德、氣節均大有問題,偏偏天這類「兩朝領袖」充斥。有人面不改容,效忠完黃鬚綠眼,又要向北京效忠,嘴面最為好笑。
當然,貳臣也許有一段時間風光,但日後的歷史卻是無情的,最終不列甲編,就是乙編耳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