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政治,可能陷入「無間道」,重蹈「貪爺」後的局面。
反對派發展最快,是在「貪爺」治下,在這段時間不斷壯大,才有後來的佔領亂局。
那時是「港獨」萌芽年代,此間不少「有內地人脈名嘴」,當日經常噴口水接受訪問指指點點的,都說「不成氣候」,結果不杜漸防微,就變成今日「遍地開花」。試看例子,80、90年代,電視台的節目,有藝員還喜在壓軸唱<勇敢中國人>之類歌曲,今天,還有多少人敢唱?
北京一再重用「貳臣」,而英國佬埋下的「地雷」不少就在這方面插針,「肥彭」顯然是「布雷」者,否則何必一把年紀亦要不時「重臨」,你估真係推銷無港人睇的新書乎?指點機宜、檢討得失,暗中會「貳臣」相信是目的。
英國佬在港擁有的皇牌就是「法律界」,其次是在「高、中等教育」,前者百分之九十反中、後者的「教師」在「貪爺」年代深耕,結果就有今天局面。內地官員奇怪「回歸20年,為何人心未歸」?其實很簡單,老一輩的回歸了,但年輕一輩在反對派教師、持外國護照的職業學生煽惑下,變成反中新血,這樣焉得回歸?
不論是「貪爺」還是「打得」,同「舊老板」都有千絲萬縷關係,在對待反對派方面永遠留一生路,甚至小罵大幫忙,其他部門莫不如是,重用「貳臣」就是悲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