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


「精日」是如何煉成的?

中、港在二戰時,都曾受過皇軍蹂躪,在生命及經濟上損失慘重,但今天,都有不少「精日」分子(大陸網民對極端親日的民眾簡稱,精日,精神是親日也),對他們好感,甚至日本人說「沒有南京大屠殺」亦認同,「精日」是如何煉成的?
根據香港的往例,第一是和電視有關。在電視機普及,免費電視台誕生後,日本電視片集即頻密出現,他們表面是「平價」搶市場,背後卻是有針對性的,第一,是小學生放學後在家的時間,即是下午34時,這時幾乎是日本卡通天下<叮噹>、<IQ博士>、<櫻桃小丸子>、<一休和尚>……等等,表面沒有甚麼,但傳遞的,卻是日本文化的可愛,每星期5天。
好了,到星期日早上,小孩都在家,這時來的是真人片集,先是<咸蛋超人>、<蒙面超人>,再來是青年人的「厲志」如<青春火花>,看這些度過童年的,會怎樣想?日本超人打怪獸救地球,他們怎會是壞人?連大陸小孩都要做「奧特曼」超人,就知內地跟隨香港,中毒了,亦中了日本人的洗腦…….。
到青、中年人自然是戲劇,晚閒時段竹脇無我我的<柔道龍虎榜>、<二人世界,山口
百惠的戲劇赤的疑惑>,香港走過的,大陸跟著走,在精神麻痺下,「精日」自然一步步形成。
接下來,是到漫畫了,<龍珠>等,是向中學生以上埋手,卡通加上翻譯本,是大小通吃的潛移默化,數十年工夫下來,精日焉能不上腦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