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與人交往,最怕的不是真小人,而是偽君子。
知道對方是小人,必然步步為營去提防,千方百計迴避他,避無可避時,還可以虛予委蛇,但偽君子呢,平日道貌岸然,一表斯文,但這不過是假面,骨子裏是滿腦不文、陰毒,那才令人害怕,怕甚麼?因為你不會對其提防,還以為可以託付子弟,當其人是好人,一旦發現「與現實不符」反而被其嚇死!
在舊日歷史裏,就有這麼一個人物,他就是朱熹!這位「大儒」滿日仁義道德,但「真人」給揭破,卻是其臭不堪!朱熹曾被當時的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:「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,每之官則與偕行,謂其能修身,可乎?冢婦不夫而自孕,諸子盜牛而宰殺之,謂其能齊家,可乎?」(收納尼姑為妾;死了兒子的兒媳,竟然大肚有孕,當時就懷疑是這位家公做的好事!)
朱熹的偽君子面具給戳破後,知道後果「大鑊」,即時上表給皇帝宋寧宗,承認自己『私故人財』、『納其尼女』等等數條(吞故人的財物,納尼姑做妾侍)。而這份認罪表,就一直成為後世批評朱熹是偽君子的主要證據。
做教書的,若骨子裏是滿腦子骯髒思想,還可以為人師表?朱熹總算面皮薄,不敢死撐戀棧,辭官求去。後來有些「同道中人」,還想替朱熹翻案,說他並無「扒灰搞大兒媳的肚子」但「納尼姑為妾」因他已認罪,則千古之後亦很難洗得清了。
要為人師表,人家自然視你為君子,但若然本身不是甚麼君子,本性是罵街的潑婦,則假面皮給撕破後,最好是消聲匿跡,朱熹「補鑊」很成功,他在成為偽君子後,選擇「永遠消失」不久病死;若他還以「大儒」獻世,給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訕笑,醜事成為閒談的話題,由「君子」墮落成「小人」那才生不如死。
 
真小人與偽君子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