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大屠殺77周年,亦是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;這天亦可稱為國殤日,古人認為追悼死於國事者為殤,南京大屠殺不止有平民,還有不少戰俘士兵,大概有20萬到30萬人被日軍屠殺,而日本一直不願面對這段歷史,即是不願對軍國主義懺悔。
日本人對於他們的戰爭死者,包括發動侵華伏法的戰犯,長期以來高調哀悼,日本歷任首相參拜供奉「戰歿者」的「靖國神社」,當成是大事;中國被日本侵略死傷無數,到今天才有國祭日,也許是對日本政客拜「靖國神社」的還擊,難怪日本的傳媒,對中國的國祭日隻字不提,說到底是「心中有剌」,無論怎樣扭曲、狡辯、否認,始終竄改不了事實,只好像鴕鳥埋頭在沙堆,當作見不到。
而香港亦有舉行祭悼活動,但選擇在筲箕灣海防博物館舉行,地點僻遠,其實在二戰中,三年零八個月淪陷,上一輩港人受創甚深,但年輕一輩熱中政治,卻沒有多少人感受到這段歷史,自然是教育不足。
中國國祭日十分隆重,由主席習近平出席,並致詞長達15分鐘,習雖然強調「這是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,而不是要延續仇恨」,但釣魚島的紛爭,源於二次大戰後,國民政府對日的失策,蔣介石的「以德報怨」,不要求日本賠償,令他們可以再次崛興。
反觀滿清對日甲午戰爭打敗,賠了3.6億両,相等全中國人賠一両銀,折合當時日圓5億,而日本一年收入,當時只有約8千萬日圓,此消彼長,造成日本成為軍事強國,埋下後來再侵華的伏筆。
日本並沒有「感恩」,近年見中國崛起,處處與中國為敵,不單是有形的軍備競賽,外交上拉攏亞洲國家圍堵中國;在經濟上亦發動「貨幣戰爭」,一再將日圓貶值,大印鈔票將貨幣供應,由每年70萬億增至80萬億,令中國企業的出口能力減弱,這種以鄰為壑,把災難推給鄰國的作風,或明或暗一直沒有停止。
中國在國祭南京大屠殺時,一再表明「中國人受欺凌時代已過去」;除了「前事不忘、後事之師」外,習近平的致詞,明顯是把日本政客與人民區分開來。「戰爭的罪責在少數的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,但任何時侯都不要忘記侵略者的罪行。」這幾句演詞,就是對日本政客的指摘。
外交家認為習的演講「硬中有軟」,是「不想影響正在解凍的中日關係」,是在給日本面上「貼金」、觀乎習近平在北京亞太經合會議上,接見日相安倍晉三時一面冷漠,正是把中、日關在面上顯露出來。數天前,日本實施<特別祕密保護法>揚言用來抗衡中國,實際是走向軍事國家的道路,這樣,中、日關係能好到哪裏去?
中日關係未好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