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

二次大戰結70年,有個中國導演難得上電視聲聲話不需再用「仇恨教育」去防範日本人,「要站在高處看兩國關係」;有這種思想,與當年國民黨蔣介石提出「以德報怨」無異, 70年來得到甚麼?
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,從未侵略過日本(元朝時,是蒙古人,並不是漢人發動攻日),安倍晉三現時不斷提出「中國威脅論」只是用來為「安保法」添加一個假想敵,沒有歷史可作證,你視我為敵,難道我要視你為友?
歷史上,日本人就不時侵華,給中國造成極大傷害。明末,豐臣秀吉欲取道朝鮮入侵中國,幸好萬曆皇帝有國際視野,派兵援朝,將日本人打退,但保住了朝鮮,明朝卻元氣大傷,很快滅亡。
到清朝末年,日本人乘中國弱,發動了甲午戰爭,吞併了朝鮮,逼中國天價割地、賠款,用來現代化日本。武裝了爪牙後,到民國時再侵華,八年抗戰,中國慘勝,亦像明朝一樣,國民政府很快亦倒台。日本侵華,從來不用侵略字眼,他們稱的是「事變」,這種心態到今天亦沒有改變,這種「鄰居」,用「以德報怨」是沒有效的,因為他們「沒有安全感」,一有機會就噬過來,你不用「仇恨教育」,清末、民國的歷史就是很好的教訓。
二戰七十年後,在美國羽翼下豐滿了,日本軍國思想又發作,炒作「中國威脅」目的是整軍經武,看其準航母叫「加賀」號,心態足可反映,你說他是「民主國家」,但「安保法」若通過,下一步就尋隙生事必增,南海問題與日何關,為何他在煽風點火?目的只有一個,不讓中國崛起!
日本人聲聲中國「逼」他年年道歉,但一個侵略了人家卻死撐不認,佔了便宜又賣乖的,你對他「仁慈」他當你是傻仔,其本性不改,則「仇恨教育」仍有必要存在,就像以色列人,到今天對納粹舊恨,會不會放棄?


題:仇恨教育有必要?

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

抗日戰勝70年,北京要盛大紀念,於是又有不少人跳出來說三道四。為甚麼在海峽兩岸三地對這段歷史一片模糊?
在香港來說,雖然有三年零八個月之苦,但過往在英國佬管治下,是刻意低調、淡化。首先,英國人認為他們受皇軍之害,沒有遭德國人破壞之大,再加上戰後日本受美國軍管,英國佬視日本為「民主同盟」,當時的教育司,對日本戰時的暴行是避重就輕,於是除了每年拿著軍票追討賠償的港人,到日本領事館外示威一下點綴外,淪陷期的歷史,保存不多、英國佬這樣做,另一顧忌是怕挑起港人對殖民地政府的反抗,香港這段歷史的模糊,是英國人炮製的成果。
在台灣方面,本來可以大張旗鼓、名正言順紀念,但蔣介石先提倡「以德報怨」,這樣自然不好年年拿出來反日,再者國民政府退到台灣後,起初要保住聯合國席位,要靠日本支持,於是過去60年有意無意迴避,蔣氏父子做夢也想不到,這樣反給台獨份子製造茁壯環境,產生李登輝「我是日本人」的言論,而台灣的「光復節」亦是「有姿勢無實際」,亦令台灣被日佔的歷史,變得模糊不清,甚至柯文哲的母親,亦有「李登輝講得很對耶!我也是日本時代出生,誰叫你們把台灣割讓給日本?」想一想政客及知識份子亦有這種「認同」其他的可想而知!
至於大陸,抗戰時他們不是領導抗日,若大肆紀念是「名不正言不順」,加上在70年代時,中共只是政權而非「中國」,聯合國席位沒有份,於是亦低調以爭取日本援助,而改革開放前,亦沒經清能力,財不大氣不粗,自然難以大肆紀念。於是對抗戰歷史,兩岸三地紀念均不及日本。
日本上下年年「拜鬼」目的是甚麼?四個字「毋忘國恥」!其不能成為「正常國家」,是打敗了這場仗,他們表面說得堂皇,心底就像「勾踐復國」般耳!

題﹔紀念抗戰為行模糊

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

用電影文化來進行潛移默化「洗腦」,是最高明的手法,而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美國荷里活電影。
西片在香港進行「洗腦」多時,50年代,他們拍的「白人打紅番」是主流,於是將印第安人描述成兇殘、野蠻,白人如何為「自衛」而殺他們,於是「紅番」就被描成負面,在港人的記憶中久久不去。事實呢,「紅番」才是美洲的原居民,所用的武器只有弓、矛,給白人移民用火槍、火炮幾乎屠殺淨盡。
6070年代,荷里活的西片,大多是戰爭片,美軍如何英勇地消滅德軍、日軍,看的人有錯覺,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一力打敗侵略者。其實是德國犯了兵家大忌兩面作戰,在東線與俄國人交鋒,死傷百萬計,西線才是西方聯軍,而攻入柏林不是美國人,而是俄軍。
入到8090年代,荷里活電影醜化的是蘇聯人、北越人、北韓軍隊、緬甸士兵,之後,就是中東的伊拉克,描繪這些國家全部是草菅人命。但他們殺人,哪有美國人之多?美軍在中東之濫殺,一架無人機投擲炸彈殺平民動輒數十,枉死之眾罄竹難書,凡與美國人有仇的,荷里活電影對他們一定沒有正面描寫。不要以為電影是消閒,它們在全球放映,宣傳效果之大,洗腦能力之強,是無形的武器。
今日世界之亂,是美國人造成,他們推翻伊拉克,大攪「阿拉伯之春」結果製造大批難民,但他們仍「標榜」自己是「正義」化身,當大陸人看到「美國隊長」和美製「超人」如何「拯救地球」,但北京搞的「孔子學院」一家家被西方國家趕走時,不知有何感想?

洗腦的技巧

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

此間常有非華裔「抱怨投訴」,因為「中文不好」,升學就業受限制,亦有人推波助瀾,希望恢復港英年代般,只懂英文,不懂中文,一樣可以入大學,打政府工,像殖民地年代般,做「人上人」。
在英國佬治下,學生會考中文考A,數學考A(當時最優分數)但英文不行,對不起,不能入大學,亦考不了政府工,沒有人敢吭聲,但中文拿手槍(F級)載鋼盔(G級,都是不及格),只要英文好,拿AB的話,一樣有大學收,亦可考政府工,你說是歧視,但在人家屋簷下,不得不低頭。那時「我的中文不好」是時髦的「身份像徵」。
英國佬要維持「威權統治」,是鄙視中文的,在港的學者如錢穆、衛聚賢等從大陸來的,因英語欠佳,遭到排擠,最終要離港。今天的人呱呱嘈叫「不公平」,又云「中文難學」的人不少,不過,英文易學嗎?過往「英語不佳、青雲無望」,而流風所及,今天在港撈得不錯的洋商,雖然在此數十年,但不會學中文,開口閉口仍是英語,這種「殖民地主人」的心態,在社會上根深蒂固。
目前亦有不少人亦不斷鼓動煽惑這種心態,為的是延續風氣,令人心仍惦記「英文大曬」。有人話香港雖回歸,人心卻未回,就是不少「殖民地」陋習仍然被「吹捧、提倡」要求保留作特權!甚至轉彎抹角,宣揚甚麼「世界公民」,居心是甚麼?為何西方世界不搞?連中文也不懂的可以做大學校長,不懂英語的可做牛津校長嗎?
在美國,不懂英語,只能在唐人街呆一輩子,不可能攀至社會上層,在印度等地,你不懂其語言,只能蝸居貪民窟,為何在香港不懂中文可以要求有優待?學不好中文,正如英國佬統治時一樣,「受不了廚房的熱、最好是離開」。

題:受不了熱廚房最好離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