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民黨消亡錄<一>
國民黨今天風雨飄搖,最大罪人是馬英九。
從歷代政治得失可見,能成一代雄主的,絕對是善用權謀,當機立斷、大刀闊斧,而非「船頭慌鬼、船尾慌賊」求「好名聲不沾鍋」婦人之仁,表面是儒,實際是懦。
民進黨有機會翻天,馬英九進退失據有很大關係。
當日國民黨控制立法院,又主掌行政權,但8年下來竟節節敗退,而民進黨翻盤的策略:
*先派人滲入國民黨,甚至內鬼在馬身旁,製造內部矛盾,挑撥自己打自己,馬英九這黨主席策手無策,既不敢清黨,又不能平息派系內訌。
*台獨分子針對國民黨的施政,用抹黑、小事化大,一有小問題就無限上綱、利用省籍情意結挑起矛盾,一被國民黨反擊就拋出「侵害自由」、民進黨可以用「言論自由」向學生「灌輸台獨」,但國民黨要修改教科書就被大喊「洗腦」,迫其煞車。若馬英九夠硬淨,可以一往直前,但馬卻是懦怯,一見反對聲大就縮。(最簡單例子:台灣可禁大陸學者赴台,但香港禁台獨「學者」來港,此閒的黑傳媒就鋪天蓋地叫罵,這種手法在鬥爭中常用。)而「他做就可以,別人做就不得」,萬試萬靈。
*為了反對掌權的國民政府,台獨組組大批「異見團體」,這些團體成員,可以互用,「反核」、「反服貿」、「反修改教科書」可以是同一批人,只要搞手不同,則凡有反政府示威都可以做出一定聲勢,而台灣招攬群眾,用的是層壓式(或叫綁樁、樁腳)而馬英九政府一碰上就策手無策,不敢組織同樣的來對抗。
*民進黨在野時,常用的鬥爭方法是暴力,不止本身在立法院打得狠,還煽動學生參予,馬英九既不敢治、亦不敢罰,而民進黨一上場就將法官換上自己人,只針對國民黨,放過同路人。香港反對派亦是用同一樣手法,因香港反對派亦是控制了下級法院。
國民黨消亡錄<二>
國民黨失去大陸,是在宣傳不及人,要鼓動群眾、左右輿論,媒體就很重要。
(港英政府就很明白此道理,香港在1967年左派暴動時,英國佬第一時間要媒體歸邊,一律支持政府打擊「暴徒」,有報紙散佈不利港府消息的不論真假,最好例子是「青山灣出現中共炮艇」馬上拉人封報,務求輿論都是撐港英的。)
現時在台灣,馬英九執政8年,被台民眾指他「自戀、自私」,很多事不敢承擔,沒有好好利用輿論,所有政績都給對手抹黑,其手法是:只報憂的,不報喜的,即使政府有大好事,他們就從好事中雞蛋裏挑出骨頭來,將骨頭無限放大、渲染,把好事變成壞事。而壞的消息更放大至無限上綱,極盡挖苦,更煽動民眾生事,國民黨在這方面,遠遠不反民進黨。
在今天網絡世界,只有掌握傳媒,才可左右民意,而國民黨在這方面乏善可陳。
馬英九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,「總之不沾鍋」,於是被民進黨百計的大小媒體,由電視、電台、報紙、網站打得馬無完膚。國民黨沒有扶殖、加強反制對手的媒體,培養反制對手的名嘴,於是馬在民調中節節敗退。
在搞政治上,斯文的永遠落敗,鬥爭永遠是不擇手段才能取勝。
(在香港亦一樣,反中反建制的宣傳永遠佔上風,他們早在87年後培植人才,表面中立的、骨子是反政府;有大批反中「名嘴」、「學者」,公然在電視「以獨供毒」,進行另類洗腦。因為天天不停話政府點衰點衰,沒有「民主」就是「不成」,於是應了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名言「謊話說上100次,就變成真理」;在台灣亦如是。
要反制,當然是用「以其人之道、還治其人之身,你狠、我比你更狠。像美國的特朗普就善於反擊,除親自在網上回應外,炮製、扶殖更多網上親自己的媒體,打擊對手的政治人物。但國民黨沒有這樣做,馬英九反被對手抹黑成一無是處,光環盡失,他的懦怯,損害的自然是的屬的黨。
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
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
香港司法崩壞誰造成?
香港司法制度崩壞,是由所謂「法官」自已造成、摧毀。
首先,下級法院法官,是由行政長官根據「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」建議任命,委員之一多是某個公會主席。為保障「司法獨立」,所有法官皆為終身制,可續任至退休為止。
只要把持著「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」,只要有大律師牌,有政治立場的、大有可能不必經品格審查,就可做官。近日這公會選舉,反對派傾力想把持,內裏原因不言而喻!
「委任制」不透明,若是在其他政府部門、及一些法定團體,例如警監會、大學校長等事項上,反對派一早呱呱嘈,「大喊十」甚麼「黑箱作業大帽子」早已滿天飛,但只有這個「委員會」,反對派從來不吭一聲,原因為何,可想而知,因為對他們有利,而整個法律界,大家看甚麼「黑衣遊行」有八成是反中的!
終院有石像,是所謂「蒙眼正義女神塞米絲(Themis)」,不過在此間蒙的布,不是表示絕對公正,而是遮羞,遮住有色眼鏡之羞!
因為不少下級法院的「官」,在涉及政治的案件上有立場,難以公允,看近期同一個官的判案,明顯傾斜向一方,遭聽審者在法庭上喝倒采,被當眾指摘,而這些「官」只能狼狽而遁,比起古代的「九品芝麻宮」還不如。因為不滿者翻查這「法官」的多宗判案,明顯偏袒某一方,但就針對另一方,失公允令人咋舌!
當這些「柴台」、「喝倒采」不被尊重的情況愈來愈多,愈來愈普遍時,就是司法制度的崩壞,因千里之堤潰於蟻穴,不獲尊重、信任就是潰堤的蟻穴。
當低級「法官」不斷自曝其醜,而政府又無法堵塞「蟻穴」時,離陸沉不遠了。
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
<小報興亡錄>五
十三妹,近年已很少人談及,這位傳奇女作家,是那年代的悲劇人物,孑然一身,有才華卻憤世疾俗,因病失救而死。
有所謂「文人」批評她「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」,只是個人偏見,十三妹下筆不是甚麼「思想境界」,只是賣雜文求活。
但她寫法國的沙特,啟蒙了60年代的年輕人。
她最後的日子,住在跑馬地奕蔭街,替羅斌的《新夜報》寫稿,當時有人形容《新夜報》為「咸報」,在這麼一份報紙,寫「存在主義」、「意識流」似乎詭異而格格不入,但她因為喜罵人,會因一個字打電話到報館大罵編輯,到晚年,「大報」已不敢用她,最有人情味的,還是小報養活她。
十三妹神秘,原因是甚麼,是她的腳有毛病,難行,所以甚少出街。
當時她的稿,是找人送的,而稿寫好後,她放在門外的信箱內,送稿的拿了稿,就送落新街《新夜報》。
因為送稿的人收不到稿,回報社告知老總及副總,於是兩個人拿著送稿人給的地址,駕車到跑馬地去找她,才發現她猝死。
十三妹是風光大葬的,當時在「大酒店」辦後事,羅斌拿了1萬元出來,這數目當年不是少數目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