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


<塘西風月牙慧錄>


<四>
油麻地以前名稱叫「麻埭亅,埭的意思是擋水的土堤,而油麻地最初是小漁村,今天的官涌,昔日是小溪由京士柏流岀維港,涌起於加士居道佐敦道交界。1860年英國侵佔九龍後,在今天的九龍公園到廣東道一帶,有「威菲路兵房」。駐有英軍守衛維港。
當時柯士甸道、今日理工大學都是兵房,英軍要「岀火」自然是就地解決。
麻埭於是塡海,今天的新填地街就是填海得來。
有地後,油麻地的妓寨,遍乃白加士街、吳淞街和廟街,這應驗了一句「繁榮娼盛」要繁榮就要人流,人流多那年代自然是妓寨,可以吸引小販、商店。
今天的廟街「鳳樓」是傳承1860年以來的「香火」,歷史久遠!「塘西花月」早已成為歷史陳跡,麻埭仍然「娼盛」,論到生命力,麻埭贏晒!
因為英軍嫖完後,自然有「花柳兵」,九龍最早的一家性病診所,就開設在尖沙嘴樂道。
油麻地的花國,可以媲美石塘嘴,但就沒有像羅澧銘這樣的文人,寫下《塘西花月痕》般的麻埭風月史,大概當時的士人、名流多喜住港島,九龍像今天的新市鎮,並不合他們所居,於是留下來的只有1956年寫的《塘西花月痕》。
繁榮娼盛,究竟娼從何來?因百多個來自葡萄牙的「紅毛嬌」自然不能普救當時萬計的慾海飢民,本地良家婦女不會下海,打救的就落在一種女人身上…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