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有人大惑不解,為甚麼香港的50後到70後,與80、90後為甚麼有這麼大的差別?
用四個字可以解釋「環境不同」!
戰後到60年代末期,香港人窮,窮爸爸、窮媽媽,根本沒有能力對子女好一點,好似某高官,老爸是賣雪糕,兄弟多,一套新衫,阿哥穿完不合身,再給弟弟著不知幾普遍,左鄰右里,一層樓住七、八伙都是窮人,大家都冇錢,同病相憐,就產生「獅子山下精神」即是影帝吳楚帆那句「人人為我、我為人人」。
那年代年青人,沒有父母可靠,要往上爬,就得自我發憤,日間做工廠,晚上返夜學,博考到會考,入到大學,生活可以改善。而讀不上大學的,一個人打兩、三份工,博命搵錢,改善家人生活。
但80後年代已不同,50、60後拚命改善了生活,對子、女自然如珠如寶,除了要乜有乜外,讀者怕不成,請補習先生,「唔得閒」照顧,請菲傭,在無微不至下,12歲不懂綁鞋帶的90後大有人在。
因為自幼就物質不缺,要80、90後做兩份工,根本不可能,工時稍長,假期少不做,辛苦一點不做,但自己不願博,卻眼紅別人有錢。一味說貧富懸殊,但前人有句「唔辛苦點有世間財?」
因為教育普及,讀大學的人多了,但大學畢業並不像過往,可以平步青雲,於是由父母照顧,改為要政府照顧,要重拾「獅子山下」精神,因時移世易,已不可能了!
獅子山下再難精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