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有些記者寫稿,不時喜用「消息人士透露」來「增強」故事的可信;「消息人士」有真有假,部份是不欲開名的官員、專家要爆料,部份則是記者所杜撰,用來加強「道聽塗說」消息的可信性。
起初用「消息人士」是有苦衷,因舊日報紙編、採分家,部份老編把關嚴,每每要追查消息來源。記者真的掘到好料,礙於發放者有顧忌,不願透露姓名,但又要「出街」,於是才用這一招。早年「消息人士」還是金漆招牌,因所言有物,但後來就「魚目混珠」,阿豬阿狗都可以做矣。
到今天,網上消息盛行、意見亦多多,有些所謂「新聞」,「炮製」時,手法亦與日俱新,包裝更勝「消息人士」青出於藍!
怎樣包裝?就是用上新詞「網民認為」,咁就「無往而不利」。舉例來說:此間社會有個「阿蘭」、有個「阿福」,他們係乜水,相信冇幾多港人會識,但在某些「傳媒」上,就不斷吹捧成「聞人」,他們一現身,必定如何如何「親切」,一定有「網民大讚」、「網民認為正」之類,總之寫的不臉紅,看的亦肉麻骨痹。
於是乎「網民」就取代「消息人士」成為「權威」矣。網民身份,較消息人士更不易查證,他們可幻化萬千,而且永遠配合某些「傳媒」的立場,要嬉笑就笑,要怒罵則罵,至於話用1億買票,條友仔都唔照下鏡,有咁堅嘅料、點解唔去廉署告發,玩大佢?
老鼠跌落天秤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