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

英國人管治香港百年,「殖民地」思想之根深蒂固,要去掉並不容易。
  在過去,治港白人一再強調,他們是統治者有文化、優越的,他們及其豢養者是「社會菁英」,對所謂無知小民,是抱著「可憐、同情」,來施以「幫助」。在他們「精心炮製」的某所「菁英大學」長久以來彌漫著這種心態,以中國人對著中國人,要講英語才能顯示「高貴」,而社會上所謂「高等華人」這些自命「藍血人」的、亦顯露這種心態,流風所及至今,這些人仍用上種種理由,來「保存」這些殖民地情懷,社會上亦有「遺老」,特別是盤根錯節百多年的英資,在鼓吹附和,這種「買辦奴才」心態,在「一國兩制」下,想鏟除是難的
 大陸過往未改革開放時,經濟、社會落後,生活表現差於香港,甚至一度要港人寄食物接濟,隔岸而觀,正適合此間,由港英培育的「藍血人」那種「我比你優秀,所以同情你」心態。但在89年後大陸急速開放發展,生活水準在20多年之間,一下子與香港看齊,更隨著貨幣升值,香港回歸主客易位,令這些藍血人不是味兒。
不過,內地人錢是有了,但生活、舉止陋習未改,所謂「暴窮難抵、暴富難睇」,這自然讓自命優秀的遺老」不快,產生由過往的「同情憐憫」,改為「排斥拒抗」並加以冷嘲熱諷。因為英國人在港經營百年,不少布局是「文化洗腦」方便其「管治」,加上昔日不少「遊戲規則」亦是由其訂立,現時受到內地社會衝擊,特別是所謂「天子門生」心中,那種失落可想而知,於是就要傾全力「保衛」
 在「一國兩制」下,回歸迄今,無可否認大陸對港是寬容的,相比港英在60年代的鎮壓左派,所用的酷烈手法:不是「整死」就是「遞解出境」,要不是用「難以保證安全」迫異見者離港,現時只是勳口不動手,十分文明。(之一)


題:老香港看殖民地

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


求名當求萬世名,是千古不易的真理。
如果不能立德、立言、立功,西方發明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,就令後人成立「諾貝爾獎」以巨額金錢成立基金,派錢去獎勵在各領域的精英,藉此流芳百世,亦成為一項殊榮。
不過,其他國家很少仿效,因為珠玉在前,要搞,倒不如在自己的國家搞,用名、利去提倡、發掘大才。舉例來說:日本的文學、推埋小說獨步全球,是他們的 芥川獎 · 直木獎 · 泉鏡花獎 · 江戶川亂步獎等等,鼓勵了整個風氣,進而獨步全球,影響了整個日本民族在處事的態度。
用名利、獎項來推動某些利國、利民的措施,這麼多年來證明是成功的,亦是回饋國家、社會,催生創作、人才的好方法。
很可惜,近年華人富豪雖眾,有足夠財力去設立類似科技、文學的獎項,去振興國人在各領域的人才,但卻沒有人效法,相當可惜。
此間有錢佬多,有人希望「流芳百世」,亦大灑金錢設獎,向外派巨款,藉此增加知名度,但成效如何?心照不宣。有評為「燈照遠不照近」,外國的「卓越人才」收了錢,不會對香港有何幫助,但既然有人送上門,不拿白不拿耳。
不少超富發跡的錢,是在香港賺取的,要回饋,為何不面向本地?簡單來說,此間若有直木獎之類,電影、電視的劇本就不至於現時般貧乏,要抄抄貼貼;若有獎項鼓勵軟件創作,則自然催生社會這類人才,畢竟玩遊戲不如寫軟件創作遊戲。
有錢,欲流芳百世,與其捐巨款取得學術機構樓宇命名,倒不如設基金組織獎項,催生人才。大樓不可能屹立百年,一改建即付流水。但基金獎項,則可以千秋萬代,試看美國的「普立茲基金」,這麼多年來光芒不減,求名,哪一種更實際?



題:如何求萬世名?

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

中秋節將到,今年在港可看超級大月亮,月圓代表滿溢,是最好的一刻。
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:明月幾時有….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是中國人認為中秋的絕唱。
但日本人欣賞的,卻是蘇軾另一闕作品《陽關曲》:暮雲收盡溢清寒,銀漢無聲轉玉盤;此生此夜不長好,明月明年何處看。曾得直木賞的作家葉室麟,本名是葉室和親林,就因著蘇軾的詩寫出小說《銀漢的賦》。
中國人視《水調歌頭》是絕唱,是欣賞作者的心境,日本人喜歡《陽關曲》是作者描繪的畫面,特別是頭兩句,大概是民族不同,觀點亦異。不過香港因為光污染嚴重,很難看到「銀漢無聲轉玉盤」的景象。
以往此間的報紙,一到八月十五,多用「今夜月明人盡望」作標題,這是引至唐朝‧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》第三句,勝在淺白,感歎中有幾分落寞,大概認為詩就是要抒情吧。
隨者互聯網等科技日新月異,生活節奏、方式徹底改變,港人賞月只有遺下一大堆「垃圾」,今天連詩也式微了。
日本人欣賞

隨中中(的曾



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

年尾有一樣東西,很多人會忽略,亦有不少人就緊張撲取的,那是甚麼?就是日曆!
記不得是哪時開始,有家航空公司推出「福」字月曆,一時間成為潮流,今天坊間可買到的月曆,不少就是福字,有楷書、行書,形形色色,但不是大紅就是金黃,成為風氣。
過往舊的月曆牌,則流行美女圖,昔日在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期,美女加上月曆,配上公司行號的名稱,就變成了最受歡迎的廣告,花露水美女、馬寶山美女,形形式式,那時彩色攝影不普及,因器材、底片貴,於是用畫師畫,畫月牌的畫師,今天多湮沒其名,但不能否定的,是藝術上成就,30、40的美女月曆,與90年代後的福字月曆,均代表了那年代的文化。
舊日的月曆牌,不乏裸女,中、下階層特別喜掛一個,沒有人笑「黃色」,原因是:昔日視婚姻是傳宗接代大事,妻子的必須「旺夫益子」,子女多就是家族興旺,而月曆裸女,就是提醒丈夫及妻子,記住「交功課」,今天當然沒有人認同,但日曆牌的功用,曾有過這麼一個「催生作用」!
2016年屬猴,來歲是過了新曆年的2月4日,在農曆才是十二月廿六,那天才「立春」,舊日認為猴年是盲年,不宜婚嫁,但現今沒有人理會,只要逢皇期六、日就是好日子宜擺酒,當然公價人情起碼800元,否則不要來焉。
日曆天天在提醒「年關近」矣,踏入九月尾,已有人送來年日曆,在電子科技時代,雖然打開手機就可知月、日,但論到「歲月催人」,總不及日曆來得「親切」,因為不少家庭,月曆都掛在當眼處,打一個交叉,或撕下一頁日曆紙,多少會感觸到,又一天在手上溜走了,「逝者如斯乎、不捨晝夜」孔夫子的歎息,對上了年紀的,確實有感同身受。
在街上見到人手一袋日曆時,心會一凜,又老一歲了。

日曆催人老

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

30年後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?
悲觀者看了近日歐洲難民潮,認為會出現。今天的90後,也許會看到悲劇。
難民最大來源敘利亞是基督教發源地,人口約2000萬,西方國家「搞」該國時,中國曾勸止,但美國奧巴馬政府在非洲一意孤行,現時「買單」,就由歐洲「盟友」,美國接收了多少難民?
德國揚言接收難民,雖然慈悲為懷,但一定加劇難民潮,若一年有100萬敘人外逃至西歐(他們不喜在東歐求庇),起初這些國家還可以仁愛接受,但時間一久,在就業、住屋、醫療等資源分配矛盾浮現時,愛與恨就會易位。2003年香港沙士後一片蕭條,內地開放自由行來港,大受歡迎,10年後來港的內地人被冠上「蝗蟲」,就是一個例證。
德國大收難民,以為是人口紅利,但執政者似乎沒有想到「堡壘在內部攻破」的問題。德國人口只有8000萬,若收50萬難民,有何影響?有錢及擁有專業的,可以挾資移民,不必淪為難民。無錢無技能的,才會投奔怒海,他們知識較低,生養卻多。但富裕國家、高知識人民一般生育率甚低。
資源是算數級數增加,人口卻是幾何級增長,2030年後會變成怎樣?加上宗教信仰,貧富懸殊等問題。現時資訊快而透明,要煽動群眾十分容易,當矛盾隨著時日增加時,必然有社會運動出現。也許,未來沒有希特勒式人物出現,但必然有種族主義產生。

東歐小國人口少,像南斯拉夫的分裂的慘痛戰爭殷鑑仍在,故抗拒接收難民,但富裕要講人道的西歐,就成為難民天堂,第一代也許不出亂子,但未「同化」的第二代就很難說,世界的歷史,永遠是聖賢太少,狂人太多,而害慘人類的,就是這些人。

第三次世界大戰

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3歲敘利亞小童浮屍土耳其海邊,畫面震撼世界,是誰害死他?二字「民主」!
此間有親西方傳媒,喜用「暴君」來形容過往利比亞的統治者卡達菲、敘利亞的巴沙爾、伊拉克的薩達姆。當所謂「茉莉花革命」、「阿拉伯之春」風起後,媚美者大呼讚好,其唯恐天下不亂嘴面表露無遺。
但這些人不懂歷史,此等「暴君」在國內,可以鎮懾不同教派,能夠阻止部落分裂,西方勢力滲透,再施以戰機狂炸,以暴力推翻之,聲聲是「民主」勝利,實則是打開「動亂」的魔盒。
這些國家沒有強有力的「暴君」,分崩離析,軍閥割據,教派乘亂而起,造成數以百萬流離,歐洲自然是目標。
歐洲現時富有的德、法,對難民潮束手無策,收容之,是埋下計時炸彈,因為歐洲信奉的基督、天主教,與難民崇拜之回教,是水火不容,因為兩者只能信奉「唯一真神」不容其他「異端」,未來在文化上如何包融,而當地人生育不及難民多,一、二十年後,社會矛盾必出現,屆時新納粹主義會否有希特勒這樣的人物興起,會否再有二次大戰之排外潮?而難民潮流入富裕的西歐,基於教育,勢必加劇貧富懸殊,造成社會矛盾。
目前這一代難民求安身,自然啞忍,但到下一代時,對社會不滿必然出現,要爭奪資源,本國不足有然向外擴張,危機就會浮現。西歐隨美國佬起舞,軍事介入推翻他國「暴君」,政客以為「民主」可救世?其實是敲起喪鐘。
西歐若接納難民,自然令北非、地中海沿岸小國,更多人逃避戰亂而「飄洋過海」,隨時有四、五百萬人大遷徙,對房屋、醫藥、就業帶來大衝擊,當矛盾加劇時,「民主」的報應就來矣,因果是永遠不空!


「民主」報應就快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