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名當求萬世名,是千古不易的真理。
如果不能立德、立言、立功,西方發明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,就令後人成立「諾貝爾獎」以巨額金錢成立基金,派錢去獎勵在各領域的精英,藉此流芳百世,亦成為一項殊榮。
不過,其他國家很少仿效,因為珠玉在前,要搞,倒不如在自己的國家搞,用名、利去提倡、發掘大才。舉例來說:日本的文學、推埋小說獨步全球,是他們的 芥川獎 · 直木獎 · 泉鏡花獎 · 江戶川亂步獎等等,鼓勵了整個風氣,進而獨步全球,影響了整個日本民族在處事的態度。
不過,其他國家很少仿效,因為珠玉在前,要搞,倒不如在自己的國家搞,用名、利去提倡、發掘大才。舉例來說:日本的文學、推埋小說獨步全球,是他們的 芥川獎 · 直木獎 · 泉鏡花獎 · 江戶川亂步獎等等,鼓勵了整個風氣,進而獨步全球,影響了整個日本民族在處事的態度。
用名利、獎項來推動某些利國、利民的措施,這麼多年來證明是成功的,亦是回饋國家、社會,催生創作、人才的好方法。
很可惜,近年華人富豪雖眾,有足夠財力去設立類似科技、文學的獎項,去振興國人在各領域的人才,但卻沒有人效法,相當可惜。
此間有錢佬多,有人希望「流芳百世」,亦大灑金錢設獎,向外派巨款,藉此增加知名度,但成效如何?心照不宣。有評為「燈照遠不照近」,外國的「卓越人才」收了錢,不會對香港有何幫助,但既然有人送上門,不拿白不拿耳。
不少超富發跡的錢,是在香港賺取的,要回饋,為何不面向本地?簡單來說,此間若有直木獎之類,電影、電視的劇本就不至於現時般貧乏,要抄抄貼貼;若有獎項鼓勵軟件創作,則自然催生社會這類人才,畢竟玩遊戲不如寫軟件創作遊戲。
有錢,欲流芳百世,與其捐巨款取得學術機構樓宇命名,倒不如設基金組織獎項,催生人才。大樓不可能屹立百年,一改建即付流水。但基金獎項,則可以千秋萬代,試看美國的「普立茲基金」,這麼多年來光芒不減,求名,哪一種更實際?
題:如何求萬世名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