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

   
宜將盛勇追窮寇


毛澤東的詩句中有名句「宜將盛勇追窮寇, 不可沽名學霸王。」無論在戰場、商場、政治上,千萬不可以對窮寇放軟手腳。
對敵人仁慈,就是對自己殘忍,不追殺到底,最後後悔的是自己。
在歷史上的實例多不勝數,拿現代來說,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中國人抗日打了14年,死傷損失無數,當時國民政府的蔣介石,一聲「以德報怨」,一毫錢也不要日本人賠償,結果換來甚麼?
甲午戰爭清政府敗給日本人,人家要錢絕不手軟,並且拿這筆錢變成強國,在1931年再侵略中國。
以德並不能報怨,只要是豺狼本性,一定不會改變心腸。
不將「盛勇追窮寇」只是對狼唸佛,就像東郭先生一樣,最終必定反過來給狼狂咬。
但偏偏有人不從歷史汲取教訓,以為對敵人伸出橄欖枝,就可以「大和解」這只是一廂情願,並不是搞政治之人。
一張紙撕裂了,永遠不能補回完整,一個瓷器有了破裂,無論怎樣都掩蓋不了裂痕,如果認為「可以修補」只是天真,用天真的人去搞政治,一定陷於失敗。
敵人打不過你裝可憐,不是真求饒,只是爭取活命的空間,換取捲土再來的時間。
很可惜,社會上處高位的,充斥著婦人之仁。

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

<回歸20年>二
20年來,香港人的言論自由有沒有收窄?
1967本港左派暴動時,左報標題<青山灣出現中共炮艇>港英馬上封報拉人,現時反政府媒體,大字標題「明日上街」煽動示威,不止無事閒事。
67暴動時,除了左報外,全部媒體(特別是當時的利器電台)要歸邊撐政府,那有像今天,官營傳媒變成反政府喉舌.而民營電視亦假中立,明目張膽「以獨供毒」。
原因何在?因只要「賊喊捉賊」,整天「狼來了」,把「自由無限上綱」就可以。
這並無立場,而是老香港的感覺。
在港英年代,即使是末代港督彭定康在位,傳媒亦不敢對英皇室、港督「不敬」,叫「自我審查」美其名「報道底線」,今天則動輒叫「自我審查」證明賊喊捉賊愈大聲愈好。
早年有編輯對訪港的英公主標題「打砲迎御妹過海」,下場是被炒。現時多麼「刻薄」亦視為「新聞自由」。
為甚麼以67為例?因為當時的暴動,可影響到統治者的管治,不少人急往外逃,怕港英崩潰
香港是福地、會生金蛋,回歸前,以英資最大洋行為例,在港掠大量財富運回英國,最貴重地皮永遠在其手上:999年期,自然捨不得放手,但又怕換旗後遭針對,於是買「保險」遷冊。
回歸後,本地財閥接手,一樣掠得巨額財富,但又怕「政治變化(包括所謂民主)」來到喪失特權,於是立馬將財富移到海外,手法如英資類似,但分別是有些留財產,人卻遠走遙控;有些是走資,人卻留港看變局。
香港從來沒有人願意愛她,只是賺夠就走。97前怕中共移民走了的,回歸後見環境無變,於是又回流搵快錢,搵夠了又走,但臨走卻要說三道四,說「冇自由民主」云云,試想想若香港若不好,何必走了又回來?這類人應感激還有這塊地方給他們「掠水」,在西方,這些黃臉孔永遠是二等公民耳!

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

<小報興亡錄>四
四大日報「小報」(以出紙一張算),以《紅綠日報》的創辦人任護花最傳奇,他30年代在廣州做過記者,粵劇的開戲師爺,與南海十三郎同期,但他更勝一籌是:他可以寫小說,曾以周白蘋做筆名,寫了20多本《中國殺人王》小說,比後來的占士邦007不遑多讓,當中《大破毒氣黨 》、《大破鋼爪黨》《大戰遁地黨》等,就可見霸氣。
1938年廣州淪陷後,來港創辦了《紅綠日報》,繼續用周白蘋的筆名,寫《牛精良 連載小說,背景是西環的碼頭苦力,牛精良就是頭子,例如《牛精良大鬧西環 頗受草根歡迎而當中不少是以抗日做背景,愛國心活躍於紙上
1941年香港淪陷,任護花返回內地,和平後回港,除了復辦《紅綠日報》外,還執導演筒拍粵語片,其中以1949年購入李我的播音小說《蕭月白》的版權,請張活游、白燕主演,有上、下集最旺場。到1959年拍《多情竹織鴨》新馬仔、吳君麗主演(今天網上仍可看)為止,一共拍了22部粵語片。
他在戰後代將《紅綠日報》辦成為暢銷報,靠的是兩度板斧:一是小說,這時多是艷情小說,光是描寫男的嘴女的,就可以寫上35天以上,真是吻得「死去活來」;二是性知識信箱<金巴羅頓博士信箱>,鬼才黃霑就直認是信箱的讀者。而黃霑寫的「處女作」偵探小說《血浸藍寶石》,亦刊載於《紅綠日報》上。
《紅綠日報》據該報仍在生的作者憶述,是在70年代以100萬元出售。任護花晚年與伶星太太紫葡萄﹙馮翠華)環遊世界,還寫成遊記。今天講「跨媒體」任護花必然是代表人物。
<小報興亡錄>三.
《今夜報》其實是從《新夜報》而來,在1959年時羅斌創辦了《新報》,到60年中期,因工業起飛,市民對精神糧食有需求,於是再辦一份《新夜報》,由王世瑜做老總,馮兆榮為副,作家有盧澤漢、黃厚几等,因為主打小說、風月,一紙風行。
後來王、馮分別離開,王創辦了《今夜報》,而馮就與報壇一位姓潘的兄弟搞了一份《星夜報》,兩張報紙互相競爭,而《新夜報》的作者紛紛跳槽到這兩張報紙,銷量開始下跌,最後「摺埋」。
《今夜報》、《星夜報》收得,於是跟風的《真夜報》、《珍夜報》紛紛出現,但最後生存下來的是《今夜報》。
《今夜報》由王世瑜所創,後來賣給黃光,到後期支撐的是雅倫方,本名方榮焯,他早年是文藝青年喜寫新詩,後來轉做攝記,曾有作品獲報業公會獎,晚年則以寫馬經、採訪賽馬消息為主,在《今夜報》寫「雅倫方手記」。
當時的小報多出紙一張,除了賺紙價外,還有「電影廣告」、「舞廳廣告」、「神油」廣告幫補,這些廣告是先收錢後刊登,一登就是三天,「山大斬埋有柴」。
當時出紙一張的均稱小報,有別出紙多張的大報,中文大報當時只有《星島》《華僑》、《工商》及左派的《文匯》《大公》
除此外,當時日報的四大小報還有《真欄》《紅綠》《超然》《天下》,它們各有特色,有些是戰前一直出版,到80年代末期才消失。


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


<回歸20年>一

回歸20年,港人有何感受?
有傳媒一竹篙打一船人,隨便找些80後,90後訪問,就當代表一切,但他們能否代表所有港人,不無疑問。
香港有今天,靠的是50後、60後、70後的努力,沒有他們,不會有今天的繁榮。
不同年代的港人,對回歸的感受截然不同。
香港是否在英國人管治下勝過今天?有些90後說回歸前「美好」,但大部份戰後至70年代在港出生的港人,並不覺得英國人好。
在1984年前的一大段日子,華人是「二等公民」,英國人治下,不懂英文的,永無出頭。講教育,舊日小學要交學費,無錢無得讀,看看舊日「粵語殘片」就知。
想讀中學?考不到會考,有錢就可誼讀私校,冇錢就做學徒,做工廠妹。會考即使中文、數學是A,但英文不及格,不單入不了大學,還考不得政府工。現時要學「普通話」有人認為是「赤化」,但在回歸前的英文至尚又如何?那時的「奴化」教育就值得歌頌?
講住屋,今天的板間房「不人道」但昔目的徙置區呢100來呎一間,沒有獨立廁所、浴室、廚房,在建這些大廈時,何曾考慮過這是否「非人生活」,現時上不了公屋就「呱呱嘈」但昔人的木屋區:筲箕灣的馬山、銅鑼灣的蓮花宮山,未經歷過那些目子,就說昔日好,好在那裏?
今天不會餓死人,衰極有綜援,昔日冇錢,港英收府不會照顧,有人行乞被捕,要求法官給他「人道毀滅」你聽過未?
50、60後是在紗廠、串膠花、製衣等消耗青春,改進生活後,內地的偷渡容湧來了,上一輩並沒有排擠他們,這些人現在就聲稱「代表港人了,但在戰後土生土長的,聲音又在哪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