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回歸20年>一
回歸20年,港人有何感受?
有傳媒一竹篙打一船人,隨便找些80後,90後訪問,就當代表一切,但他們能否代表所有港人,不無疑問。
香港有今天,靠的是50後、60後、70後的努力,沒有他們,不會有今天的繁榮。
不同年代的港人,對回歸的感受截然不同。
香港是否在英國人管治下勝過今天?有些90後說回歸前「美好」,但大部份戰後至70年代在港出生的港人,並不覺得英國人好。
在1984年前的一大段日子,華人是「二等公民」,英國人治下,不懂英文的,永無出頭。講教育,舊日小學要交學費,無錢無得讀,看看舊日「粵語殘片」就知。
想讀中學?考不到會考,有錢就可誼讀私校,冇錢就做學徒,做工廠妹。會考即使中文、數學是A,但英文不及格,不單入不了大學,還考不得政府工。現時要學「普通話」有人認為是「赤化」,但在回歸前的英文至尚又如何?那時的「奴化」教育就值得歌頌?
講住屋,今天的板間房「不人道」但昔目的徙置區呢100來呎一間,沒有獨立廁所、浴室、廚房,在建這些大廈時,何曾考慮過這是否「非人生活」,現時上不了公屋就「呱呱嘈」但昔人的木屋區:筲箕灣的馬山、銅鑼灣的蓮花宮山,未經歷過那些目子,就說昔日好,好在那裏?
今天不會餓死人,衰極有綜援,昔日冇錢,港英收府不會照顧,有人行乞被捕,要求法官給他「人道毀滅」你聽過未?
50、60後是在紗廠、串膠花、製衣等消耗青春,改進生活後,內地的偷渡容湧來了,上一輩並沒有排擠他們,這些人現在就聲稱「代表港人了,但在戰後土生土長的,聲音又在哪裏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