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

影視大亨邵逸夫逝世,令不少老香港又憶起當年邵氏與競爭對手電懋的舊事。
50年代電懋的陸運濤挾星洲資金先來港拍國語片,邵逸夫則是後至,但邵逸夫重用李翰祥導演,「食住」當時古裝黄梅調電影方興未艾之勢(黄梅調片是57年大陸拍的《天仙配》來港放映,首先掀起熱潮),李先拍《江山美人》找林黛做李鳳姐,趙雷扮正德皇,在亞洲影展中獲大獎,叫好又叫座,再捧凌波、樂蒂拍了套《梁山伯祝英台》在台灣大賣座,造成邵氏的聲勢大升。
當時在港的電懋,是拍時裝片為主,陸運濤這位劍橋大學畢業生(他的父親陸佑,是馬來西亞錫礦大王,曾捐巨款給港大建教學大樓,今仍有陸佑堂),找來才女張愛玲編寫了近十個劇本,主攻台灣年輕大學生、中產階級的市場。張在電懋前後約八年,其間共寫了十個劇本,八個拍成了電影。張的作品包括《情場如戰場》、《南北和》等,部份頗為賣座。
邵氏攻古裝片、電懋拍時裝片,本來是一時瑜亮,但黃梅調古裝片興起,衝擊電懋的製作,陸運濤亦想到建影城,可以古裝、時裝一齊拍。
當時傳說陸找上邱德根,就是談合作事宜,邱的太太裘錦秋,陪陸參加1964年在台灣的亞洲影展,就是商量細節。但不幸在6月20日,航機返港飛到台中時,遇到劫機,傳聞是想劫機,駕駛艙發生打鬥墜機,陸運濤夫婦、裘錦秋及電懋多位重臣罹難,最終結束。於是邵氏電影變成一支獨秀,但五十年後,巧合地,邵逸夫亦在4字尾之年逝世。

兩電影大亨四尾歸天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