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十九>油旺初華錄
講舊史,寫一千字不如一張老照片。而油旺的店舖,是隨環境要求而改變,60年代中,輕工業起飛,那時的人又節儉,全家辛勞所得,往哪裏存放?於是銀行猛開吸納他們的積蓄,形成銀行分行多,單是一條彌敦道,隔個街口就有英資、華資銀行。
50年代穩賺的是米舖,今天的西洋菜街,舊日就有米舖,正如現時金舖、藥房充斥一樣。人有錢了,百貨公司亦多了,例如陳更煥、大大、大人、占飛、先施、國貨公司中僑……. 像雨後春筍,女性衣服亦改變。
60年代初,女性很少買衣裙,大部份都是穿唐裝衫褲,由自己買布車縫。當時的粵語片,拍<工廠皇后>之類,工廠女工若不穿唐裝衫褲,就是「離地」。
有錢的婦女則多穿旗袍,今天太子道旺角差館對面,一度成行成市是這種度身訂造旗袍、大褸的店、多是上海裁縫,最難忘是一家店名叫「造寸」的。
現時的花墟,舊日並沒有花店,因除了過年花市,閒日沒有多少小市民插鮮花這麼奢侈。花墟是在界限街火車橋下的空地,晚上才開。
因鮮花易謝,玫瑰放不了兩天.菊花、百合可放三、四天,倒不如放當時流行的塑膠花。現時花店林立處,昔日是步陞鞋店、金龍校服、雄雞餐廳等。
不同的環境亦孕育不同的兒童、少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