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

<二十一>油旺初華錄
沒有在早期香港生活過,就說以前港英政府「好」,但好在哪裏?事實上一點也不好!
今天說「長者貧窮」特別是戰後出生的一代,目前年過70歲的,大部份經歷過。
他們沒有免費教育(小學都要交學費)家裏窮、兄弟多,交不起學費,最多是讀完小學,1112歲就要做童工。因為考不到升中試,即使是私立中學,學費亦要數十元,家有45個兄弟、姐妹的,父母供得起哪一個?於是不少成為街童,背著弟妹滿街跑。
幸好60年代有輕工業,可以串膠花,例如串提子,一粒粒塞入枝莖內,手指頭都痛,及長、女的就投身工廠,那時青山道的紗廠,最著名是「香港紗廠」,還有是車衣、稍後就是電子廠。
不少人就是在這樣的階層渡過大半生,來到今天的晚年,每日坐在公屋公園發呆。
當時識想的年青人,會白天工作晚上讀夜校,旺角就有一家,在洗衣街的伊利沙白夜中學,是出名優秀夜中,而其他的良莠不齊,特別是英專,有人讀夜校是追女仔,有人是希望考到會考改變命運,因只要英文及格就可打政府工,有鐵飯碗。

試想想早上9點或更早返工廠,夜晚6點放工後趕到夜校,7點上課至9點多10點,扣除交通時間,每日睡67小時,還要抽空溫習,真是捱至五癆七傷,港英拋出「小政府」為施政無方辯解,就是不理,要華人「自己顧自己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