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二十>油旺初華錄
今天的青少年牙尖嘴利,視父母供養是「應份」,他們若伸手不成會說「唔養我,點解要生我?」於是啃老成為「天經地義」。
昔日少年人,則明白父母難處,即使沒有3.2毫零用錢,父母亦未必可以供給,那時只好自食其力找財路。
舊日有些時節,是可以生財的:一是年三十晚,但須預早到紙紮舖買一張紅紙,花費是1、2毫,然後剪成長方形的小張(大概2吋乘吋半),一大張紅紙可裁20、30張,然後用寫大字的毛筆、墨盒寫上「財神」兩字,入夜到11點半後,就走到區內的大廈、唐樓逐家逐戶拍門大叫「財神」到。接「財神」的,多數開門給一封利是,有1毫有5毫的,但亦有不開門的。派「財神」一晚可以搵到3、5元已算不俗。
另一個節日是盂蘭節,在晚上8點前後,上海街、新填地街的店舖都會在門口燒衣、拜神,拜完後會拿一些5仙、1毫的硬常撒在灰燼上,於是小孩一擁而上拾取,若有不撒錢的,大家就會放大喉嚨叫「燒衣唔撒錢,今晚畀鬼鍊,一直鍊過12點」然後一哄而散,而燒衣的怕意頭不好,所以都會預備10個、8個「銀仔」撒錢。
不要看輕1毫、5仙,若由7、8點一直找燒衣的到9點多.起碼可以拾得1元多,夠睇一場電影前座及吃麵包、雪糕了。
當然生財方法不少,但最要緊是在父母找人之前回到家,否則就要捱頓暴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