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議員用「不純正」英語「罵」港鐵高層洋人,馬上招來「飽學之士」指駡「如何獻醜」,但罵人的何馨香之有?
港英年代要訓練奴才,將英文抬得高高,「中文不及格閒事、英語不懂就冇前途」,流風所及「高等華人」以不講粵語為榮。為了抬捧英語,殖民地官員還編出「國際都市,英語十分重要」的誑言,但倫敦自命是國際都市,中國資金不少在那裏投資,在街上拉著路人,有幾多人識中文?國際都市的東京,街上用非日語問路,幾曾人人要識英文?
語言只不過是一種工具,昔日有洋官結結巴巴講一兩句粵語,字不圓腔不正,「高等華人」就大加讚許;但華人講一兩句「洋涇濱」英文,就視為「罪大惡極」,遭尖酸刻薄指摘,何也?要淪亡一個民族,必先從其文化下手,第一步是低貶其文字語言,港英年代來管治的港督,九成不懂中文,即是在任期間,亦不會學。當然,應應景講一兩句如「恭喜發財」「拼音粵語」是有的,但官方語文仍是英語,中文沒有地位。
回歸近二十年,在「遺老」作祟下,崇洋如舊,於是不懂中文的仍可來港居高位,要整個機構講英語遷就之,已經夠諷剌(試想想中國人不懂英文,能否在西方國家的公司任職要員?)到今天亦復如是,為政者竟讓這種情况持續,已經可悲!而不懂中文的洋人來港,未必是一流人材,不少是混口飯吃,但此間「飽學」之士,看問題只是留意「講英語文法不正」,卻避過核心之所在,這是自甘作賤耳!
「洋涇濱」英文有罪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