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
遇到天災人禍,摯愛親人不幸死去,中國人多數哭得死去活來,但西方人則沒有慟哭呼天嗆地,原因是甚麼?文化不同也!
中國人重視的是「現世」,在文化上,很少談「人死後往何處去」;儒家文化中」孔夫子強調的是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、「怪力亂神、子不語」因為忌談「死」,所以大多數人認為「有今生、冇來世」,人逝世就「如燈滅」,十分珍惜現在,在宗教上,儒教是拒抗的,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無神論普遍,而所謂輪迴之說,則當成是迷信。
西方人則不同,他們大多有宗教信仰,特別是自小受到「耶穌」、「聖經」的薰陶,雖然他們的科技較東方人先進,不過「人死後歸天家」深植人心,當遇到死亡時,流露出來的悲傷神情,就較中國人輕。於是在電視出現有關人命傷亡的新聞上,就可見到截然不同的表現。
不過在心理學上,人類遇到親人無故喪生,起初都會出現驚恐,不知所措,甚至否認死訊;進而崩潰,不接受現實,對旁人產生敵意及挑釁行為;接下來是產生罪咎,認為自己對死去的人有罪,表現失落;到最後才是心理重建,逐漸接受摯愛死亡的事實,若這段時間得不同關懷,就會陷入不斷的痛苦回憶中。
現時在電視機上,見到馬航失蹤者的家屬的舉動,就是這不同階段的反映,要復元,必須經過一段 長時間,才可減輕。
有傳媒用來譏「強國人」表現,這是很低作,不明白人的心理,亦是膚淺的行為,甚至連道德操守也沒有。
傷痛心理學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