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「藍血遺老」學府演義

近日最好睇的,自然係「遺老」與「新貴」爭「學府」的話事權,「遺老」處下風,於是「高貴」面具撕下,「爛仔」行為盡出。
英國佬年代,呢家「學府」係家丁培養所,學術成就除了醫科外,不見得有成就,倒是做官的終南捷徑,培育出來的家丁,係中國人同中國人都要講「鬼話」方顯得「高貴」。英國佬雖敗走,但苦心經營的「家丁學府」卻成為「遺老」力保的「精神堡壘」。
第一任特首董伯曾想伸手入去,但被「遺老」抓到「干預學術自由」痛腳,連「新貴」安排入「學府」做阿頭的亦被迫下台。一戰成功,令「遺老」大長志氣,誓保「金城湯池」,鼓吹「港獨」,希望有日「變天復辟」。
在董伯衰了之後,有一段長時間果然冇人敢碰「精神堡壘」,而打著「學術自由」呢塊爛招牌經之營之成為「港獨」大本營。因為所謂「教習」十個有八個係「遺老」自己友,好多係終身鐵飯碗無得炒魷,在實行「散毒」同「散獨」時冇有怕。藉「學府」大量培訓新血,同後生仔「洗腦」,甚至囂過英國佬年代,要任命阿頭,都要睇「遺老」面口。結果華人地方居然要搵個唔識中文,不懂國、粵話嘅頭頭咁嘅怪現象。
「家丁」在英國佬年代時「純如羔羊」,有年「英國包租婆」來訪,成班奴顏婢膝,睇舊報紙照片都覺得「核突」。但換旗之後,就惡過乜「阿爺」派丞相來視,賀賀呢家「學府」,豈料「遺老」一面唔順,發動「靚仔」示威,玩到咁串,「阿爺」自然難以容忍。
老實講,一般小民對「遺老」並無好感,在英國佬年代班「家丁」狐假虎威,只能「忍」。今日大家咁高咁大,睬你都有味。「阿爺」臥榻之旁,豈容「遺老」繼續撒野,今番「遺老」想安插自己友做學府頭目,「新貴」再冇咁順攤,實行出手「鍊」過。
玩政治唔係「遺老」先有計,一鬥之下乜野爪牙盡出,都係唔得,再抬「學術自由」呢塊爛招牌出來,再冇人聽呢支笛,於是只好爆陰毒放偷錄矣。(之一)



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電影<換諜者>(Bridge of Spies)是較為好的美國電影,由此片可以看到「最自由」的地方,司法不見得一定公平,連法官都有立場,「幸得」有膽識的律師,冒著捱鎗上陣,才點綴了「法治」。
近年此間不,所謂大律師,每喜擺出一副「正義」姿態,但拆穿了,不值一哂,與湯漢斯的真人事跡,相差甚遠。
照妖鏡是1967年左派暴動,今天年過68歲的「大狀」,必然經歷過這一段日子。左派因為事件已定性為「政治不正確」,所以「不可說」、「不願提」。但事實上,當年的「左派暴徒」,比<換諜者>的蘇聯間諜待遇更不堪。
根據一本用《雪廠街》為名的書,好像記述了當年被抓的「暴徒」,除了一、二個之外,根本沒有多少大狀,膽敢代表他們上庭爭取他們的權利。在標榜「法治」的社會,沒有大律師上庭必定輸,這是對甚麼「公平女神」石雕,相當諷剌的事,而「暴徒」在沒有律師「做Show」下,上庭必輸,亦一定重判。
老香港對於今天的法官、大狀言必公平,連中國人對中國人亦要講英語,方顯得「高貴」的。在昔日港英年代,很多連<換諜者>的律師也不如!
現時「侃侃而談」甚麼「人權」、「正義」、「司法獨立」時,敢不敢一下,67年時的勇氣、正義了哪
「正義」不是此一時也、彼一時也。
「俄諜」、「暴徒」都是人,都有他們的權利,<換諜者>沒有醜化他們,是電影成功之處,「人權」不是掛在口邊,面對不同的管治者時,有不同的嘴面。
題:換諜者與67暴徒

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中國何曾負日本?
在歷史上,日本在唐朝吸收了漢字文化,移植生根,部份更誇稱獨創,他們獲得文明,何曾有感激?
以唐之盛,要跨海征日不是難事,但沒有這樣做,日卻狼子野心,從未消減。若非唐將劉仁軌在高麗白江口大破日軍,燒其船隊,日本人一早欲進侵矣。
至元之世,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曾征日,跨海敗給「颶風」(日本人稱之神風),之後即再無軍事行動,但日人卻萬分惶恐,歷史上,中原入侵日本土,僅此一次。入明之世,以鄭和艦隊之強,要征日不是難事,但卻沒有這樣做,轉過頭來「倭寇」就騷擾山東、江浙。再者入侵朝鮮欲謀中國,明軍援朝,這是第二次打敗日本蛇吞象之心。
不過,當中國一弱,日本就侵略,如狼似虎,清朝甲午之戰敗北,要賠四億兩白銀,日人用來錢「維新」,走向現代化,再掠台灣,對中國之踐踏,自清末至民國步伐一直未停,在中國佔地劃租界,駐軍隊,氣燄之極‧。
入民國,日本人欲吞東北,自1937年就逐步興兵侵略,除了殖民擴土外,是搞分裂中國,阻慢我步向現代,用心險,入侵稱「事變、進入」難掩賊心。但抗戰8年,中國人慘勝,卻不要日賠償,相比甲午賠款之慘,中國是放虎歸山。
日本從來不欲中國強大,最好是多內亂,愈亂愈好,你「以德報怨」他「有日重來」。當力量不及時,就裝誠懇,扮和平,麻痺中國的防範之心。一有機會即挑釁,何來和睦之心?
對這種「鄰居」,虛與委蛇即可,若視之為「友」,則必鑄成大錯,噬臍莫及。現時其一邊挑釁,一邊要談,談甚麼?
回顧昔日、看看今天,日本何時對中國好過?

如此鄰居不要也罷
中國上古已有民主

中國文化源遠流長,不乏睿智者,但為甚麼被某些「專家」指稱沒有「民主」思想?不過研究後,發覺民主曾在中原出現,而且早於孟子年代。
一般認為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這句是「民主」思想濫觴。但其實比孟子之前,中國人已有君主是「一人一票選出來」:而年代是夏朝,時間是大禹治水後。他因為治水有功,被民眾推舉做領袖,而民眾是各部落。可見部落聯盟一人一票的代議選擧制度,早在夏朝已出現。
因為夏朝非「信史」年代(歷史可相信),所以這種「選舉人票」制度為何廢止,各有說法。但「民主」制度顯然一度推行了相當長的時間,事跡雖是吉光片羽,但肯定是存在的。
若行之有效,但為何放棄「民主」而走向「君主」制?
一個原因是不能做到「小數服從多數」,特別是51%49%時,當中擁49%是較大的部落。而51%是小部落居多!當時可能沒有較大的部落可擁有2票這些方法,於是在關鍵時崩潰!
從《禮記》出現的時代來看,《禮》應該在夏朝之後,目的是用來規範人的倫理、行為,一改「民主」帶來的秩序失控。

從歷史來看,打著「民主」而造成的失控,接下來必然催生「強人統治」,特別是強鄰環伺時,在「民主」吵吵鬧鬧之際,大事辦不成,敵人乘機入侵,倒不如由強人管治。在法國歷史上,推翻了帝制,之後又迎來拿破崙這位皇帝,足可反映這種見解。

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

本地人與內地人的摩擦,愈來愈多事實顯示,與地產商難脫關係。
世界的大都市,商業區與住宅區多數是分開,以人稠的日本東京來說,他們的銀座,就沒有住多少人。這樣,即時遊客再多,對本地人的影響不會像香港的嚴重。而本港的反內地遊客就是商、住絞在一起造成!
香港的地產商為了賺到盡,喜歡在投得地皮後,一分為二,一半做住宅,一半做商場,住宅出售,商場則不賣留來收租,可以一直賺下去,出售住宅已經獲厚利,而商場還可以年年加租,但這就衍生社會問題。
商場必須人流旺,地產商的租金收入才豐厚,於是要不斷招徠,昔日內地遊客少,問題未浮現,但內地開放後,矛盾就產全
本地人假日購物、消遣,自然到住宅另一邊的商場,是很自然的事。而商場要招徠內地客,一有節日亦廣為宣傳,於是兩股人擠在一起,於是商場疏導不了,摩擦不斷增加,特別是鐵路、地鐵沿線的商場最為明顯。
若像外國的大都市,嚴格分開商業、住宅區,摩擦是可以減少,但香港的城市規劃卻不是這樣,凡鐵路上蓋的物業,走的都是商住模式,但另一面又要做旅遊城市,結果造成今天的亂局。做地產的,只顧賺大錢,根本不理會問題,做城市規劃的,亦目光如豆,有政治組織加入煽動就炮製了大混亂。
「地產霸權」滋生了政治問題,相信這就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
地產霸權製造的亂局

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與人交往,最怕的不是真小人,而是偽君子。
知道對方是小人,必然步步為營去提防,千方百計迴避他,避無可避時,還可以虛予委蛇,但偽君子呢,平日道貌岸然,一表斯文,但這不過是假面,骨子裏是滿腦不文、陰毒,那才令人害怕,怕甚麼?因為你不會對其提防,還以為可以託付子弟,當其人是好人,一旦發現「與現實不符」反而被其嚇死!
在舊日歷史裏,就有這麼一個人物,他就是朱熹!這位「大儒」滿日仁義道德,但「真人」給揭破,卻是其臭不堪!朱熹曾被當時的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:「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,每之官則與偕行,謂其能修身,可乎?冢婦不夫而自孕,諸子盜牛而宰殺之,謂其能齊家,可乎?」(收納尼姑為妾;死了兒子的兒媳,竟然大肚有孕,當時就懷疑是這位家公做的好事!)
朱熹的偽君子面具給戳破後,知道後果「大鑊」,即時上表給皇帝宋寧宗,承認自己『私故人財』、『納其尼女』等等數條(吞故人的財物,納尼姑做妾侍)。而這份認罪表,就一直成為後世批評朱熹是偽君子的主要證據。
做教書的,若骨子裏是滿腦子骯髒思想,還可以為人師表?朱熹總算面皮薄,不敢死撐戀棧,辭官求去。後來有些「同道中人」,還想替朱熹翻案,說他並無「扒灰搞大兒媳的肚子」但「納尼姑為妾」因他已認罪,則千古之後亦很難洗得清了。
要為人師表,人家自然視你為君子,但若然本身不是甚麼君子,本性是罵街的潑婦,則假面皮給撕破後,最好是消聲匿跡,朱熹「補鑊」很成功,他在成為偽君子後,選擇「永遠消失」不久病死;若他還以「大儒」獻世,給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訕笑,醜事成為閒談的話題,由「君子」墮落成「小人」那才生不如死。
 
真小人與偽君子

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人生幸事有二,小時遇到良師,老時遇到良醫,但在香港,這種運氣是渺渺乎而不可尋覓。
油麻地有所學校,十字架高舉,早年被視為「名校」,不少家長爭相送子女入讀,但執教之教師,女的多是勢利小人,凡家境較窮之學生,即鄙視為「乞兒」般,在教室中嫌其校服污糟不乾淨,背景好的則青眼相加,以宗教外衣,掩著膿瘡爛肉,雖然事過境遷,此校亦在「名校」中褪色。但曾對學生之傷害,卻揮之不去。
有所謂醫者,在政治問題上議論多多,「民主」不離口,一副「義正詞嚴」,但私底下,此君對病人多板著臉孔,問多兩句嫌煩,有多少「痌瘝在抱」精神不無疑問。本業上不是良醫「無錢何不輪公立醫院」的神情未去,卻奢談「真普選」云云,真是人格分裂,但偏偏這種「藍血人」每每又喜談「公義」,是否可以掩飾其醜惡靈魂?
良師不是「補習天王」而是在啟蒙時,除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還包括關懷、愛護。不少升上中學後不願讀書的學生,多少是啟蒙時遇上「教學視為打工」的,只求終身鐵飯碗,不准裁員的「師表」,令他們抗拒讀書導致。
而黑口黑面,講多句嫌阻他時間的醫生,不止香港如是,日本亦有此現象。為了社會的願望,日本的電視劇才炮製了《 Doctor X》及《最強名醫》,這些有超技術,又有良好醫德的神醫。
良師、良醫做不到,卻去大談社會公義,真是人格分裂!

不為良師不為良醫

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「遺老」千方百計要保住「殖民地圖騰」堡壘,那所「大學」的話事權,但功虧一簣。
   有人馬上破口大罵是「政治干預」,「干預學術自由」,要「罷課、罷教」來勢洶洶了。
「罷乜罷物」從來不會成功,67年左派曾試過「罷工罷市」亦亦不能扳倒港英政府,何況今天?
  港人對於一味「攪」政治的「攪屎棍」,已生厭倦,這些「藍血人」一向「孤芳自賞」看不起「沒有知識」的小民,現時想爭取支持,除了同路人外,其他人懶得理會,反而看好戲
有人講到陳某無博士學位,不是問題,有知少的又話錢穆一代大儒,都冇博士學歷云云。想當年港英要搞中文大學,就是不用在港的錢穆做校長,而搵了個識英文的李卓敏回來,如果話任用校長冇政治考慮,那是睜大眼說瞎話。
至於抬「學術自由」更好笑,舊日的「天子門生」搖身變成「港獨先鋒」原因何在?唔使畫公仔畫出腸,就是因為「學術自由」,才有現時局面,「藍血人」為保同路人,乜狐狸尾巴都露出來矣,有利北京門打狗乎

老實講如果不是佔中,北京不會收上臉孔,反正「齊天大聖」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,但有人錯估形勢,以為「革命必成功」,才換來今天的局面,這是咎由自取,怪不得人。港英年代,「藍血人」的不可一世,未必人人服氣,現時勢力重新劃配,是必經之路,問題是來遲與來早耳,「遺老」要復辟,歷史上何曾見成功?(之二)
老香港看遺老復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