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

<十八>油旺初華錄
搬離旺角前,發生了一件大事,就是華資銀行擠提,其中廖創興最先,這家銀行在彌敦道有分行,記得是1961年發生,為何記得,因阿拉伯數字,顛倒過來看亦是1961
擠提是一大堆人擠在門口,有警察架起鐵馬限制人流,人人要把錢拿出來,但當時匯豐及渣打「無限量支持」不怕冇銀紙,擠了3天就平息。
那時香港的工嶪剛起飛,除了製衣就是串塑膠花,戰後老一輩是省吃儉用,惜物如金(隔夜麵包亦有人買來吃),省下的錢存進銀行,那時大人說:華資銀行利息高,於是不少人,特別是「梳起唔嫁」的媽姐,她們類似今天的外傭,月薪不過150元,或更低,省下工資就存銀行。
1965年搬離旺角時,再有華資銀行出事,今次最大劑是廣東信託銀行,累到不少媽姐半生積蓄取不回,當時有涼薄的拿銀行名挖苦「廣託」自然是廣大地托水龍,而「信託」自然是「你信佢、佢就托」。
廣託只是開始,接下來遠東、恆隆、恆生等都產生羊群效應,雖然收音機天天播出「匯豐銀行無限量支持恆生銀行」或「渣打銀行無限量支持某某銀行」但市民仍是擠到銀行,提清存款,當時更話「港紙唔夠,會從英國運英鎊來」,結果廣託破產執笠、恆生被匯豐「食下」擠提了多個月才平息。

之後,就開啟銀行多過米舖年代。

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<十七>油旺初華錄
很多人懷舊,話人情味高於一切,其實一路走過來,舊日並非特別美好。
60年代後期,彌敦道一到晚上就小販充斥,人車爭路,特別是67年大暴動後,港英政府管制放鬆了,市容就髒亂,今日稱女人街的通菜街,就是將彌敦道的無牌小販趕入內街所遺留的「歷史舊跡」。
在花園街生活的日子,曾賭過「碌波子」、買過「字花」,還有,就是爬過大坑束的山看免費波。
當時小市民的娛樂、一是電影、二是足球,當時賭馬5元才可投注,若非中產階層未必人人賭得起(但工廠有人上門收外圍)。於是花墟睇波兼賭波是不少人的娛樂。花墟即是警察會球場,昔日借給足總辦聯賽,常萬人空巷。例如南華過海對巴士,對東華、愉園、巴士都十分吸引,當時甲組有12隊,最尾兩隊降班、陸軍、警察都有打甲組聯賽。
花墟球場的座位有萬個,好波很容易滿座,但冇錢又有睇波癮,就可以從大坑東村那邊,爬上山睇波,因可以從北面龍門後睇曬整個球場。
那時的名將,守龍門有劉建中、黃兆和、衛佛儉,前鋒是姚卓然、何祥友、莫振華、黃志強、郭滿華等。

占賭波的是在靠近界限街的大鐘牌下面,散場時收錢。

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

<十六>油旺初華錄
5060十年代,港英政府估計有最少50萬人沉迷字花,公然開字花檔的不怕拉?
答案是不怕!
因為當時的警察貪污,只要「派了片」就冇人管。而「派片」係由每一檔的字花佬(艇仔)自行負責,公司唔會幫手,大概派1020一天,算是列入經營成本。
在旺角的街巷開字花檔,每日做數百元「生意」很平常,扣除買中的賠款後,80%找數給「總廠」,「艇仔」本身亦有3040元收入。那時做份文員,月薪300,每天10元,撈偏門一日有30元收入自然不俗。
字花的花題、貼士是登在幾份小報上,配合隱藏數字的漫畫,吸引字花迷,刊登字花的小報,會自己吹噓「睇乜報、公仔靈、日日贏」,就是指有字花貼士。
而唔買報紙睇花題、貼士的,用甚麼靈感下注?那就是靠發夢。昔日的大媽、師奶如果夢到乞兒,就買5乞食,夢見尼姑就買二尼姑,總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,夢到就是「上天暗示」。

字花一日開3次,中午1點的,迎合買菜師奶,下午5點是第二場,晚上9點是第3場,最多人賭是晚上的一場,但字花亦有「爆廠」,這是指太多人中,這時1毫只賠8毫,凡開字花之時,做「艇仔」的打電話到「總廠」(在九龍城寨)問開甚麼號碼,街上有數十人圍在小士多前等結果,就是浮世繪。

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

<十五>油旺初華錄
地運會隨人流變,在旺角最明顯,早年除彌敦道外,洗衣街麥花臣球場是次旺地帶,但德明、德仁、大同、珠海中學相繼消失後,球場附近的車仔麵、雞腸粥、刨冰、牛什,碌波子賭檔亦成陳跡,人流不再
而講起賭,昔日花園街上還有多檔字花檔。那時買字花,1毫錢就可下注,字花買中「字」,是一賠16,即是1毫賠16角,買中膽就一賠32,即是32角。
每場字花都開兩個數目字,上面叫字,下面叫膽。例如開132,買中1就中字,要買中132先叫中膽。
字花一共有36個字,每一個字代表一個古人,例如一至四號叫四狀元,一號是逢春、二號叫占魁、三號叫攀桂、四號叫榮生。
再下來有四好命、四和尚、四姑娘,而四姑娘是四個妓女名字是李明珠、林艮玉、馬上招、雙合同。
單數的組合有五虎將(坤山、志高、月寶、正順、必得)、五乞食、七受苦。
兩奇特組合:二道士、二尼姑。當時流行<字花報>,不少小報,收了「字花廠」的錢,當是廣告費,每日就刊登花題,花題是打油詩般,例如:太君光明遍地照、木柴火爐日日燒。
除了有題還有漫畫一幅,內有故意畫上去的數目字,字花迷就從圖中猜會開甚麼字。有心水就去買,而「投注站」就在靠近域多利戲院旁,一家小士多門口,擺一張小檯。   

字花檔的投注紀錄,是用一本小小白簿(拍字簿),加一張藍色的過底紙組成,投注者買甚麼號碼,用原子筆在白紙上寫上銀碼、號碼,則過底紙就印在下面另一張白紙上,中了要收錢,就對底單,那年代沒有人敢博懵,因為用假票行騙,分分鐘被拆骨。而後來的摩登字花「六合彩」,起初投注時亦用這方法!
<十四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初,已有茶餐廳連鎖店,店叫「美而廉」,當時在洗衣街、西洋菜街、太子道、深水埗都有,起初是15角一份快餐,一西湯、一牛油餐包、一碟指定的飯、一杯咖啡,美味有點苛求,價錢倒是抵食,讀中學時常光顧,但90年後則全線消失,成為歷史。
那時最吸引的是「牛油餐包」,因舊日的人多瘦削,昔窮人營養餐是豬油撈飯,一碗白飯,放一匙羹豬油,再打一隻雞蛋,淋上老抽,攪拌之後,片刻吃光。現時深水埗有所謂「雲吞麵名店」,一碟小撈麵收30元,靠甚麼?豬油耳!
今天人人怕膽固醇,不敢用豬油,他仍用,就成名,想當日,大家都用豬油時,何值錢之有,那時不敢多收,現時飛擒大咬,老食家不會光顧。
現時要行35層樓梯,不少人叫累,昔日徙置區7層大廈,1分多鐘就衝到上7樓。一日上落10多次,對脂肪需求自然大。
牛油當時是美味,一大塊刨出小蜆殼形狀用小碟上,後來則用小蠟紙包成長方形一塊,略帶咸味,食之者珍。

目下牛油不值錢,很多人亦見之色變,煎肥豬肉作油,小碗盛起,一宵變白雪雪之膏,亦成陳跡了。

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<十三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時,油、旺是平民拖地區,但過了佐敦道,尖沙嘴就是較「高尚」的地方,除了住有不少南來上海人外,因有九龍兵營,英軍在此出入,故被視為「高級地方」
尖沙嘴當時西餐聽多,在柯士甸道打下,較出名有雄雞、車厘哥夫兩家,其中車厘哥夫是俄人經營,以羅宋湯聞名。這兩家西餐廳極盛時有分店,一在窩打老道與彌敦道交界,一在彌敦道與旺角道交界,70年代卻次第消失,原址今天變成一家賣錶的。
至於消費娛樂,尖沙嘴當時最有名的電影院是樂宮、景星等,都是專映西片的,那時尚在油麻地讀小學,校方要「集體購票」看《十誡》,是第一次進樂宮。
荷里活的西片是「洗腦」傑作,早期吹捧基督教,除《十誡》、其他如《霸王妖姬》、《聖袍千秋》、《暴君焚城錄》、《賓虛》等,莫不如是。後來是專打紅蕃的西部片,白人英雄輩出,今天回想,北美原住民的印第安人,被白人大批屠殺,根本何來「英雄」

但西片當時是「有知識的人」看,一般華人只是看「粵語片」是較「次等」的。還有,當時聽收音機,只得「麗的呼聲」,中午一時許,一段<賽龍奪錦>音樂後,就是鄧寄塵的「一人多角」扮男扮女講小說,那時,恰好是放學由油麻地行至豉油街口,街的一側有攤檔,看檔的就在聽「天空小說」,較今天悠閒多了

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

<十二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前,有錢人家有病,未必住醫院,而是請西醫回家診治,若病人不治,有註冊西醫簽死亡證,就可免解剖,當時的港人不喜火葬亦不願剖屍。
在家病死,男的是壽終正寢,女的是壽終內寢。而將遺体運到墓地,就是搭一高棚,由居住的樓宇騎樓,把棺材不經大門抬到樓下,而街上就有樂隊、靈車,等待抬棺材下來
這筆花費當時是「豪」才花得起。
那時彌敦道上還有不少這種唐樓,到60年代才次第拆建。
舊日不少唐樓,特別是花園街、洗衣街,樓下的「舖位」亦住人,因為屋少人多,加上人窮,沒有資金。後來就有人利用來開「士多」,一家大細做,不必聘工人。
起初,士多只是賣兩樣東西,一是汽水、啤酒,一是香煙。賣汽水是要一個大櫃,趟門的,裏面放玻璃瓶的汽水,電力不夠就放一大塊冰在內鎮凍。那時汽水種類繁多,屈臣氏汽水最著名是沙士,與可樂類似,還有綠寶橙汁,那時流行是忌廉溝鮮奶,每樣一瓶,倒落玻璃杯兩溝來喝,成為美味。
而煙仔,美國煙是好彩、駱駝,好彩是標靶式紅圈為標記,駱駝則是用該動物為記,英國煙則是三個5

當時士多無麵包賣,後來才有嘉頓餅乾及「生命麵包」,但比起麵包店3毫一磅的方包仍是貴。牛油昔日是奢侈品,那時吃方包,是夾沙糖吃。

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

<十一>油旺初華錄
旺角舊日有一成行成市行業,是獨步九龍的,那就是長生店,說得難聽是棺材舖,多集中在砵蘭街。
1963年伊利沙伯醫院未啟用前,廣華是九龍最大的醫院,那年代的人較短命,病死後必然要棺木,而且售價相當
今天砵蘭街近窩打老道一截仍有數家長生店,昔日就有數十家,連彌敦道上亦有,就在現時咸美頓街口交銀大廈地下,每天由旺角行回油麻地上學,見到「四塊半」放在店內,就「觸目驚心」因中式棺材並不好看,那時要行砵蘭街,寧願繞路行
為甚麼要揀在砵蘭街?
因為廣華醫院殮房大門就在登打士街,方便運送。那年代窮人多,殯儀館只得大角嘴有一家,未必人人租用得起,於是只好在殮房門口舉殯。
入殮在醫院內,跟著在門口拜祭。多擇吉在中午時份舉行(很奇怪,到今天《通勝》的吉時,仍多在午、未,即是11點到3點這一段)。喪家稍有能力的,都請銀樂隊開路,有的更請兩、三隊,擠滿半條街,而奏的哀樂多是西曲,及長才知道竟有<風流寡婦>這類喜劇圓舞曲(那是後來看蓮娜端納Lana Turner主演的西片< the merry widow>中文譯是<風流寡婦>)當哀樂。這曲因旋律好聽,故記憶猶新。但那時懂英文的喪家不多,連奏的恐怕亦未知曲的來源,因吹奏是大雜燴,每樣奏一段
出殯的樂隊出登打士街後,左轉行至窩打老道就散,喪家起初跟在靈車尾行,到窩打老道亦登車往和合石。更窮冇錢請的,哭祭後就上靈車赴和合石。
更豪的會怎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