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十一>油旺初華錄
旺角舊日有一成行成市行業,是獨步九龍的,那就是長生店,說得難聽是棺材舖,多集中在砵蘭街。
在1963年伊利沙伯醫院未啟用前,廣華是九龍最大的醫院,那年代的人較短命,病死後必然要棺木,而且售價相當。
今天砵蘭街近窩打老道一截,仍有數家長生店,昔日就有數十家,連彌敦道上亦有,就在現時咸美頓街口交銀大廈地下,每天由旺角行回油麻地上學,見到「四塊半」放在店內,就「觸目驚心」因中式棺材並不好看,那時要行砵蘭街,寧願繞路行。
為甚麼要揀在砵蘭街?
因為廣華醫院殮房大門就在登打士街,方便運送。那年代窮人多,殯儀館只得大角嘴有一家,未必人人租用得起,於是只好在殮房門口舉殯。
入殮在醫院內,跟著在門口拜祭。多擇吉在中午時份舉行(很奇怪,到今天《通勝》的吉時,仍多在午、未,即是11點到3點這一段)。喪家稍有能力的,都請銀樂隊開路,有的更請兩、三隊,擠滿半條街,而奏的哀樂多是西曲,及長才知道竟有<風流寡婦>這類喜劇圓舞曲(那是後來看蓮娜端納Lana Turner主演的西片< the merry widow>中文譯是<風流寡婦>)當哀樂。這曲因旋律好聽,故記憶猶新。但那時懂英文的喪家不多,連奏的恐怕亦未知曲的來源,因吹奏是大雜燴,每樣奏一段。
出殯的樂隊出登打士街後,左轉行至窩打老道就散,喪家起初跟在靈車尾行,到窩打老道亦登車往和合石。更窮冇錢請的,哭祭後就上靈車赴和合石。
更豪的會怎樣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