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十>油旺初華錄
旺角舊日有工廠,在今天洗衣街金雞廣場舊址,是製衣廠,60年不怎麼樣,現時有價了,若問區內建築誰最老?阿皆老往旺角水務署車場原址,就是50年代至今沒有改變過,比彌敦道的匯豐九龍分行還要老大。
不過沒有麥花臣球場,人流是聚不起來。
舊日香港足球蓬勃,和這種小型球場有很大關係。小型球較細,當時踢的波,是「火車頭牌440」國產貨,當時算是價廉物美。
這個球場龍蛇混雜,附近學校的學生哥在此踢波,水務暑的工人來此踢波,不少甲組球員,好像郭滿華、盧洪海等亦在此踢波。由早到晚上11點關燈前,整日有過百人在此「隨波追逐」。
而今天泊港中旅巴的地方,昔日是車仔麵、雞腸粥、刨冰檔的地盤。街頭賭檔多在隔一條街的花園街上,涇渭分明。
麥花臣球場今天建成住宅高樓部份,60年代時是籃球場,收費的甲組比賽,但昔日觀眾不及足球多。
九龍小型足球總會就在球場看台下,若到傍晚5點有人拉著竹籮,裏面放著網,到球門後掛網,則當日就有「大賽」,隨時有數千人觀看,擠得水洩不通。而每逢農曆年前,球場中間就搭棚做粵劇,鳳凰女、麥炳榮、何非凡、吳君麗都曾在此登台,大堂前收7、8元,做到年初七。人氣旺,地氣自然亦旺,但足球式微,私校成陳跡後人氣不復,地運亦轉移至朗豪坊,十年河東、十年河西,真是至理名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