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

<七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香港經濟開上升,最能反映的,是新戲院像雨後春筍般。那時已遷居旺角,看著麗聲戲院開幕(現時是始創中心),兒童年代,冇錢看電影,站在大堂看劇照,也是一種「享受」。
那時若「給你1毫子買東西吃」,那可不得了,因為「斗零」(5仙)已有一條雪條,毫半,可以買兩個雞尾或菠蘿包。
現時餅店即日賣不完的包、餅,會扔掉,但那年代,隔夜西餅平一半,3毫一件的,1毫可買一件,一到早上,大把人排隊買隔夜西餅吃,有忌廉的最搶手。當時居於花園街近阿皆老街,街頭就有兩檔大牌檔,一檔賣雲吞麵,3毫就有一碗「細蓉」,另一檔賣奶茶、多士的,多士怎樣烘?用兩片烏蠅拍似的鐵線夾,夾著方包,在小炭爐上烘,之後刮去焦黑的,搽上牛油,牛奶即成。
今天有人話「大牌檔好鑊氣」,但污糟你又知不知?
首先,很多菜是不會洗的,特別是生菜、黃芽白,入貨即切即「分碼」,那時沒有化肥,多是「有機肥」,(米田共淋落田後,一個循環再落回肚),後果會怎樣?1961年那次大霍亂,全城惶恐。
其次是洗碗、筷永遠兩盤水,一盤肥皂水、一盤清水,由午到晚都不會換,先浸皂水,再浸清水即洗完,直到收檔,兩種水都是啡黑色。

當時大牌檔不少,旺角道、阿皆老街近廣東道都非常「密集」。而日後的港式茶餐廳,濫觴信亦在此。原因是有人在賣叉燒、燒鵝的大牌檔叫了碗叉飯,又在旁邊賣奶茶、咖啡的大牌檔叫一杯奶茶,兩邊的伙記都互相照應,分別送上,食客吃完,在買叉飯單時,伙記亦叫賣奶茶的「過河收錢」收杯,這種配搭,在商人倣效下,就成為茶餐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