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五>油旺初華錄
油麻地與尖沙嘴「分界」舊日是以佐敦道為界,過了,就是較「高尚」的尖沙嘴,50年那時,尖嘴住了不少南來的上海人,他們講「撈鬆」話(其實是國語老兄的粵音)這種粵譯到今天仍有不少保留,例如「召妓」變成「叫雞」,一直盛行。粵語不少是要佔口頭便宜,「丟那媽」是其一。
50至60年期間,在尖沙嘴的西片電影院,當銀幕打出「THE END」後,就會來一陣急鼓聲,跟著有「包租婆」騎著白馬,檢閱御林軍的片段,然後奏起英國人的國歌,因為尖沙嘴有大軍營(今天的九龍公園及毗連地方),多西方人在此,但華人聽到播歌時,就將旋律配上粵詞「個個揸住個兜,企響街邊,D粥岩岩夠……」後尾,散場播英國國歌取消。
當時,看西片是較高級的,睇西片不能帶蔗、生果入戲院,最多准帶雪糕,睇西片有「戲橋」送,但只限後座、樓上,撕票入了場後,就有「戲橋」拿,尺寸是今天A4紙的一半大,除了中、英文劇情簡介外,還有不日有甚麼新片等廣告。當年有學子就是拿「戲橋」,查字典學英文。
而放粵語片的戲院就較髒,蔗渣、果皮、花生殼遍地,粵語片也有「戲橋」但要收錢,通常買兩張票就硬銷「一本」,薄薄的有4到6頁,每本收1毫,這本「戲橋」十分粗糙,內容除劇情外,就是戲中的曲辭,配上「上、士、何、工、尺」等粵音曲譜,拿著可以邊看邊唱,算是紙上「卡拉ok」吧,在那年代,娛樂只有看戲,不買「歌書式戲橋不賣票」明知這是「夾硬來」但不買不成。(油麻地金華戲院廣告‧網上圖片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