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八>油旺初華錄
<八>油旺初華錄
今天港人的收入,一般是300到500天一天,乘以30日,就是月薪。50年代是5元一天,60年代是10元一天,月入300元相當普遍。舊日的錢,10元紙幣尺寸,較今天的500元還大;早期還有1元紙幣,青綠色,若在學校拿出來「炫耀」那可引來艷羨目光。
老香港對英國佬管治,從來不覺得好,最簡單就是冇免費教育,小學要收費、官津便宜一點,到六年級要考升中試,考不到不能升中,家裏無錢讀私校,出路是做街童或做童工。
旺角之旺,與昔日區內有多家私校有關,第一家是德明中學,校址在今日「麥花臣球場」中旅社現址,有10多層高,但在70年代停辦拆卸改建。第二家是大同中學在阿皆老街火車橋底;德仁中學在奶路臣街與通菜街交界;在中電舊總部對面有珠海書院,而黑布街上還有諸聖中學。油麻地當年沒有甚麼中學,除了女拔萃後來才有循道。
旺角中學多,雖然分上、下午班,但收生多,起碼有數千人,他們的消費「較強」,放學後喜到麥花臣踢波,於是帶旺了洗衣街與奶路臣街一段,亦令今天好多人喜吃的車仔麵「誕生」。
車仔麵的確是手推車小販帶起潮流,一架大木頭車,有一個大鋅鐵格,其中一格是滾水與今天的「裝備」無異,3毫一個麵餅,有粗、幼麵揀,送兩樣配菜,例如「一個粗麵、要豬皮、魚蛋」收3毫;「加1毫菜,1毫豬紅」就收5毫。最抵是兩個麵,6毫有兩麵4配菜,與今天有人食車仔麵要100元找數,真係食人隻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