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

<十二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前,有錢人家有病,未必住醫院,而是請西醫回家診治,若病人不治,有註冊西醫簽死亡證,就可免解剖,當時的港人不喜火葬亦不願剖屍。
在家病死,男的是壽終正寢,女的是壽終內寢。而將遺体運到墓地,就是搭一高棚,由居住的樓宇騎樓,把棺材不經大門抬到樓下,而街上就有樂隊、靈車,等待抬棺材下來
這筆花費當時是「豪」才花得起。
那時彌敦道上還有不少這種唐樓,到60年代才次第拆建。
舊日不少唐樓,特別是花園街、洗衣街,樓下的「舖位」亦住人,因為屋少人多,加上人窮,沒有資金。後來就有人利用來開「士多」,一家大細做,不必聘工人。
起初,士多只是賣兩樣東西,一是汽水、啤酒,一是香煙。賣汽水是要一個大櫃,趟門的,裏面放玻璃瓶的汽水,電力不夠就放一大塊冰在內鎮凍。那時汽水種類繁多,屈臣氏汽水最著名是沙士,與可樂類似,還有綠寶橙汁,那時流行是忌廉溝鮮奶,每樣一瓶,倒落玻璃杯兩溝來喝,成為美味。
而煙仔,美國煙是好彩、駱駝,好彩是標靶式紅圈為標記,駱駝則是用該動物為記,英國煙則是三個5

當時士多無麵包賣,後來才有嘉頓餅乾及「生命麵包」,但比起麵包店3毫一磅的方包仍是貴。牛油昔日是奢侈品,那時吃方包,是夾沙糖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