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十三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時,油、旺是平民拖地區,但過了佐敦道,入尖沙嘴就是較「高尚」的地方,除了住有不少南來上海人外,因有九龍兵營,英軍在此出入,故被視為「高級地方」。
尖沙嘴當時西餐聽多,在柯士甸道打下,較出名有雄雞、車厘哥夫兩家,其中車厘哥夫是俄人經營,以羅宋湯聞名。這兩家西餐廳極盛時有分店,一在窩打老道與彌敦道交界,一在彌敦道與旺角道交界,但70年代卻次第消失,原址今天變成一家賣錶的。
至於消費娛樂,尖沙嘴當時最有名的電影院是樂宮、景星等,都是專映西片的,那時尚在油麻地讀小學,校方要「集體購票」看《十誡》,是第一次進樂宮。
荷里活的西片是「洗腦」傑作,早期吹捧基督教,除《十誡》、其他如《霸王妖姬》、《聖袍千秋》、《暴君焚城錄》、《賓虛》等,莫不如是。後來是專打紅蕃的西部片,白人英雄輩出,今天回想,北美原住民的印第安人,被白人大批屠殺,根本何來「英雄」?
但西片當時是「有知識的人」看,一般華人只是看「粵語片」是較「次等」的。還有,當時聽收音機,只得「麗的呼聲」,中午一時許,一段<賽龍奪錦>音樂後,就是鄧寄塵的「一人多角」扮男扮女講小說,那時,恰好是放學由油麻地行至豉油街口,街的一側有攤檔,看檔的就在聽「天空小說」,較今天悠閒多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