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對派議員,一向站在「道德高地」,對甚麽「官商勾結」罵得震天響,但現時被揭穿,所謂「正義」背後,亦是見錢開眼,「政商勾結」臭不可言!衰咗,有證有據,本來認命就是,「食得鹹魚抵得渴」,但仍要死撑無收錢,則應該追究下去!
最滑稽是:金主話有,因「送出」數十萬元,是其「血汗錢」,但收錢的竟然話冇,這樣是否中間有人「落隔」?若然被人中飽,那就該煨了,咁「辛苦」(要去到第三世界做地產,長途跋涉,真係有血有汗)揾來的錢,去了哪裏?當然,錢是用劃線支票過户,以金融中心的銀行來說,要做手脚「吞金」不容易,但「收咗錢」唔認,當中顯然有問題,若事件無人「踢爆」,則議員與商人勾結,收了錢替人辦事或作其他用途,永遠冇人知,最離奇是有人不認「收了水」,當中顯然是大有文章。
按照「前廉署官員」說法,送錢給人未必有罪,則收錢者何須死口話冇收過?讀者可以推理一下,在立法會來說,既然出現「羅生門」發展,是否要辦聽證會,傳召有關人士來解釋,向市民作出一個交代,有人話幾十萬係濕濕碎,但在選舉季節,就不無幫助。
而奇怪的是:官營電台「皇帝唔急太監急」,馬上找來「時事評論員」分析,話放料係侵犯「私隱」,呢位阿叔做過傳媒,當年程介南事件又唔見有人咁講,至於誰抹黑誰,都係金主與當事人轇轕,唔係有人踢爆,冇人再去掘深點,真相永遠不會大白!
題:是誰抹黑誰
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
在風水學來說,睡房太大,不是好事。
從北京故宮看到,皇帝的睡房,不過是200多呎左右,此間不少富豪睡的地方,分分鐘大過古代皇帝,為甚麽睡房不可以500呎以上?
兩個字:人氣!
因人睡著後,陽氣會減弱,陰氣會增加。在舊日,講求陰、陽調和,一間大房若只得男、女兩個人睡,陰氣重過陽氣,對健康自然有影響,這不止是皇宮‧看廣東的四大名園、蘇杭的園林均如是,屋大睡房細似乎不合比例,卻是鐵一般事實。
用科學觀點看,一間百呎的冷冰冰房間,及一間300呎的房,同樣住兩人,但要令屋子温暖,前者需要的能源,一定較後者少,在風水上講的是氣,睡房大、人氣少自然不吉。在中醫眼,人睡著後,身體表面有一層陽氣,形成保護膜,如果睡房大,易生風,會吹走那層陽氣,這樣早上起床像睡不夠似的,即使有蓋被,但睡時身體有扭動,很多時會「冷醒、冷親」原因在此。古時老人家生前多在屋內放有棺材,有人還不時躺進棺內睡一睡,醒來精神奕奕,就是陽氣在細小的空間得到調和。近年外國有些「碌架床」般的旅舍,入住後醒來,沒有因空間狹隘而不舒服,就是有古人睡棺材同樣的效果。
睡房太大非好事
香港社會雖然貧富懸殊,但決不是一處不公平、民不聊生的地方,不過在別有用心者為了某種目的下,渲染如何不濟,成為社會動盪的源頭。
早前,有傳媒鼓動反內地自由行客,要「驅蝗」!現時內地遊客少來了,零售業拉響警告,相信裁員無可避免要出現,某些市民飯碗將不保,於是這傳媒馬上變臉,彷彿早前種種「打倒强國人」的煽動,與他們無關似的,這種一時一樣的人格分裂行為,令人嘆為觀止。
而近日反對佔中的沉默大多數,紛紛站出來簽名,氣勢一時無倆,於是又有三流文人跳出來,攻訐政客媒體「恬不知恥地依附權勢」,又拋書包奢談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所謂托馬斯「獨立人格」云云。此人污蔑簽名人士「在一封非出於自由意志的信上,簽一個名可以保住自己的職位」,「譏笑」撈取些權力的殘羹剩飯,但其人是否如此高潔?
在2006年,其「老細」旗下刊物狗仔隊,偷拍女星後台更衣事敗,此人要保護「老細」就聲稱是閒事,還撰文刻薄揚言:不拍到點,只是拍到背。如斯侮辱一個女性的尊嚴、踐踏人家的私隱,還輕蔑「戲子」云云,這時其良知不知跑到哪裏去了,這就是「獨立人格」?
一個好不到哪裏的貨色,還奢談「恥」,真的是「人格分裂」,為了「老細」賞幾個錢,黨同伐異也罷,但卻要站在「道德高地」來說三道四,自以為所做的是「正確」,也不照照鏡子!
誰人恬不知恥
早前,有傳媒鼓動反內地自由行客,要「驅蝗」!現時內地遊客少來了,零售業拉響警告,相信裁員無可避免要出現,某些市民飯碗將不保,於是這傳媒馬上變臉,彷彿早前種種「打倒强國人」的煽動,與他們無關似的,這種一時一樣的人格分裂行為,令人嘆為觀止。
而近日反對佔中的沉默大多數,紛紛站出來簽名,氣勢一時無倆,於是又有三流文人跳出來,攻訐政客媒體「恬不知恥地依附權勢」,又拋書包奢談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所謂托馬斯「獨立人格」云云。此人污蔑簽名人士「在一封非出於自由意志的信上,簽一個名可以保住自己的職位」,「譏笑」撈取些權力的殘羹剩飯,但其人是否如此高潔?
在2006年,其「老細」旗下刊物狗仔隊,偷拍女星後台更衣事敗,此人要保護「老細」就聲稱是閒事,還撰文刻薄揚言:不拍到點,只是拍到背。如斯侮辱一個女性的尊嚴、踐踏人家的私隱,還輕蔑「戲子」云云,這時其良知不知跑到哪裏去了,這就是「獨立人格」?
一個好不到哪裏的貨色,還奢談「恥」,真的是「人格分裂」,為了「老細」賞幾個錢,黨同伐異也罷,但卻要站在「道德高地」來說三道四,自以為所做的是「正確」,也不照照鏡子!
誰人恬不知恥
此間的反對派及其同路人,手法越來越學足毛澤東年代,例如「一言堂」、「人人過關」;近日又想抄內地文革時「白卷英雄張鐵生」,試圖將成績未達標的,「破格」讓他進大學,令人搖頭「咁茅都得?」!
如果搞「社會運動」就可以不必看成績,獲優待,只會破壞香港整個考試制度,炮製特權份子!難為反對派還聲聲「民主」,語語「公平」,這樣的人若當政,香港無噍類矣。
張以組織群眾「造反」,獲當時四人幫江青器重,江稱張是一塊「有稜有角的石頭」!這塊「石頭」在某一段期間,確有其作用,並且「平步青雲」,但四人幫倒台後,「有稜有角的石頭」就被扔到角落,下半生不見如何出息;但「一塊石頭」就在內地不時被引用。
而「白卷英雄」就獲得大專院校取錄(幸好,他自量沒進北大、清華),影響所及,「造反小將」成績中下的紛紛獲取錄,結果是學術倒退,「作反」勝過苦讀,大學生程度低下,在各方面均不及隣近國家,內地痛定思痛,再也不敢胡來;但40多年後,卻有人拾「四人幫」牙慧,要在此間捧「有稜有角石頭」,而且有所謂「學者」吹拍附和,真是無恥矣!
題:有稜有角的石頭
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
到南韓旅遊,係女人的天堂、男人嘅地獄。
首爾有一家化妝品店,韓語叫Charm & Charm,用中文讀諧音是「慘‧慘」,入內見到中、港女士500萬、1000萬圜的掃貨,同行男士一定有深深體會招牌的譯音。
中產港男運動較少,30歲左右已有肚腩,當見到女友在明洞狂掃衣裙、鞋子時,男的想買一件恤衫亦遲疑,因南韓男仔肥的少,他們的恤衫是收腰的,有肚腩的穿上,是自暴其醜,自然「退避三舍」。
南韓男孩不肥,原因有二,一是要當兵,二是食得清,加上高瘦,難怪他們的男星「迷死」港女。韓國行徵兵制,一夠年齡,不論貧富,俱要入伍當兵年半,但訓練甚嚴常有死傷,舉例來說若一排兵中,跑步不及格包尾者,就要在腰部綁上車胎來跑,及遭同袍譏笑,若體能差又不甘受辱,就出現自己人殺自己人,新聞常見,早前有一兵就斃5五同袍,韓國有錢人,為了不想兒子當兵,於是移民,造成年青移民近年急升;不過當完兵,身體一定結實,體格優越 。其次是飲食,韓人三餐不離泡菜、豆腐湯、白飯,肉少,特別牛肉最貴,在香港韓式燒烤,與在彼邦不同, 那邊燒烤最多吃五花腩,一般多數是火鍋,椰菜切碎,加幾片肉滾幾滾,配上泡菜就是晚餐,故有條件穿收腰恤衫也。
南韓近年發展旅遊如火如荼,但有死穴,就是文字,因符號拼音韓文,遊客連估都估不到何解,不像日本仍有漢字,可以估一估。不過,商家聰明,想出方法補救,甚麼方法,明日再講。(四之一)
南韓旅遊女人天堂
南韓不開放勞工市場,他們的家庭沒有菲傭、印傭,外國人不能在首爾買樓,想買房子只准在濟州島;但外國人可以到彼邦度合法的「工作假期」 ,下班讀韓文。於是不少港女、內地女生,到此「半工讀」成為化妝品店、百貨公司售貨員。
故在慘‧慘(Charm & Charm)這些大型化妝品店內,售貨員不少講粵語、普通話,幾乎以為人在旺角、上海。
南韓中學畢業生出外工作,起薪約13000港元,大學生有16000銀,但稅重,購物要徵銷售稅,手續煩,遊罷返港,仁川機場排滿退稅旅客,遲到的話,趕飛機為先,退稅就奉獻不要了!而從地圖看,南韓由西到東似乎「很遠」,但其實只要三個小時多車程就可橫貫,南韓出名的電視劇,多在東部拍攝,《來自星星的你》部份取景「小法國村」,這是深圳「錦繡中華」式翻版,房屋只得空殼,20分鐘可行完,竟吸引數十萬遊客(包括港人)來看,這就是韓流「魔力」,其他韓劇外景場地亦然。南韓沒有火山、地震,本來是沒有温泉,但此間辦的旅遊團竟有「浸溫泉」項目,原來是抽「礦物質重」的地下水加熱而成,可見韓人求發展旅遊別出心裁。
南韓工業多在西部仁川、南部釜山一帶,中部是農業基地,布局本甚好,但弊在塞車厲害,假期後入首爾,平日15分鐘車程的,可堵塞2小時,腎虧的叫苦連天。韓人多用本國汽車,外來的稅重買不起;舉例來說,香港買兩個火龍果,不過十元多,但在南韓,要賣港幣百多元一個,令人咋舌! (四之二)
星星外景場是空殼
中、韓、日都是用筷子進食的民族,從筷子式樣來看,會發覺不同的性格;中、韓是平腳的怕傷人傷己,日本筷子是尖的,反映其侵略性,中國筷子用竹、木、象牙等材料造是圓柱形,韓國多用鐵筷卻是扁平的,同是儒家文化,發展各異。
韓國食肆筷、碗皆是不繡鋼製,有說是韓戰後文化,政府「儲鐵於民」,一有打仗,就可將碗、筷收來煉製鎗彈,是否如此,姑妄言之姑聽之,而鐵筷造得扁,是減輕重量,不會拿在手上時是重甸甸,而小鐵碗是有蓋的,吃飯前拿起在枱上敲幾下,冷鐵遇熱飯產生水蒸氣,飯就成一團,可以吃個乾淨,不會有飯粒黐在碗內造成浪費,因陶、瓷碗不能敲,可見韓人甚為惜食。在韓國街頭,垃圾桶是罕見的,原因是不鼓勵製造垃圾,但因為沒有垃圾桶,故鬧市不時見煙民扔煙蒂,矯枉過正也。
韓國人結婚,賓客到賀,並不是下下奉上禮金,若不去飲,可以送上花牌一個,已相當體面:去飲是在中午,與香港一樣有公價人情,而喜宴不設在晚上,是韓國男女飲完後馬上坐飛機去渡蜜月。近年港人擺結婚酒,已有人揀在午間,吃自助餐,大概亦是「韓流影響」吧。
在首爾,大型的百貨公司,當局規定每周要休息一天,例如甲公司休周一、乙公司休周二之類,當其休息時,門口就成為小販天堂,擺滿賣衫賣鞋賣飾物,遊客可以買廉價貨,警察亦不干預,算是遊客區特色。 <四之三>
韓式鐵筷子鐵飯碗
近年韓風席捲東亞,與其推廣得法有關;特別在辦旅行團活動時,就可見一斑。
在港報名參加「各大旅行社」的韓國旅行團,都有安排節目,甚麽《亂打 Show》、《彩繪秀》等,這就是人家安排的文化推廣,不論「自費」、「奉送」也好,入到戲院,都是遊客,沒有當地人看。韓國這些表演,是經過精心策劃,首先沒有多少對白,大量利用先進電子聲光科技,表演的是年青人,充滿活力,加上亂打音樂的有音樂底、繪畫的有畫漫畫底,台上與台下「打成一片」,表演完之後在大堂辦「簽名會」售賣他們的T恤、記念品,「帥哥」、「美女」吸引,不知不覺就將他們的文化滲到遊客腦海裏。
本來內地遊也有這類表演,但大陸搞的都是老式舞台歌舞、相聲之類,老氣橫秋,吸引不了年輕人,難望韓國背項!南韓是98年後才銳意發展旅遊,10多年成績令人刮目相看,首爾因漢江分隔成江南、江北兩岸,江南代表富貴一面,2012年那位鳥叔的「江南騎馬舞」,就是富貴之意,利用網上大肄宣傳,咁就走紅半個世界。
首爾的戲院,仍像早年的香港,有「戲橋」送,用粉紙彩色精印,有A4紙般大小,似電影海報縮小版,但兩面有圖文,具收藏價值,看戲可拿,因為精美,吸引眼球,遊客雖看不懂其文字,但其編排令人印象深,這亦是另類文化傳播,韓國人真是無孔不入。 (四之四)
韓風推廣無孔不入
早前有報道說香港首富要到韓國「發展地產」,炮製這「新聞」的,令人發笑,因韓國是禁止外國人在他們的土地上置業,外資何來地產可做?
到過彼邦旅行都知道:外國人不准在首爾買樓,唯一容許外人買樓是濟州島,南韓人認為,若開放土地買賣,則地皮會炒至天價,再加上他們有意遷首都,從首爾遷至中部的「世宗」這地方,若樓價飛升,勢必招來民怨。
南韓的有錢佬,多數住高樓而不住半山的獨立屋,現時最貴是漢江南岸的大厦,為何「屋」唔值錢?因為冬天太冷的關係,高樓大厦鋪設有暖管,但獨立屋要鋪就好麻煩,還有,就是清雪,韓國政府規定住獨立屋人士要負責清理住宅外街道的雪,時刻要剷雪,都咪話唔煩。
韓國的大厦,不像香港,每幢都有單獨名稱,他們只有屋邨名,之後每幢大厦就髹上101、210之類的數字,乍看以為是公屋,原來卻是私家樓,101是第一期第一座、210是第二期第十座,餘此類推,並不是每幢都有名稱也。而樓價呢,據說是千多呎實用面積,約售港幣600萬左右,話平唔平,說貴不貴,不過,除了當地財團(例如三星、現代、樂天)涉足地產外,見不到外資,所以「吹水」都要合情合理,假如有得炒,內地土豪一早已飛身入市!
南韓目前准外國人置業的是濟州島,只有1848平方里,但只係靠旅遊,南韓政府准外人在此置業,但似乎冇乜人落叠。
南韓禁外人買樓
此間的反對派及其同路人,手法越來越學足毛澤東年代,例如「一言堂」、「人人過關」;近日又想抄內地文革時「白卷英雄張鐵生」,試圖將成績未達標的,「破格」讓他進大學,令人搖頭「咁茅都得?」!
如果搞「社會運動」就可以不必看成績,獲優待,只會破壞香港整個考試制度,炮製特權份子!難為反對派還聲聲「民主」,語語「公平」,這樣的人若當政,香港無噍類矣。
張以組織群眾「造反」,獲當時四人幫江青器重,江稱張是一塊「有稜有角的石頭」!這塊「石頭」在某一段期間,確有其作用,並且「平步青雲」,但四人幫倒台後,「有稜有角的石頭」就被扔到角落,下半生不見如何出息;但「一塊石頭」就在內地不時被引用。
而「白卷英雄」就獲得大專院校取錄(幸好,他自量沒進北大、清華),影響所及,「造反小將」成績中下的紛紛獲取錄,結果是學術倒退,「作反」勝過苦讀,大學生程度低下,在各方面均不及隣近國家,內地痛定思痛,再也不敢胡來;但40多年後,卻有人拾「四人幫」牙慧,要在此間捧「有稜有角石頭」,而且有所謂「學者」吹拍附和,真是無恥矣!
題:有稜有角的石頭
46年前,香港在英國人管治下,社會極端黑暗,警察、消防,甚至公立醫院的阿嬸均貪污成風,當時是「四大探長」年代,包娼庇賭、公然販毒,小市民受盡欺壓,做小販要「進貢」黑、白兩道,否則無啖好食;做工廠啤膠花受到老闆與管工剝削,物價貴,交通工具不時加價,沒有社會福利,草根階層幸運的住進徙置區,大部份是住木屋,九龍灣曾是最大的木屋區群,此外港、九新界,凡山邊都有木屋,300萬人口中,起碼60、70萬是赤貧,教育不普及,小學考不到升中試,沒錢就沒有中學讀,少年人出路一是淪為童工,一是做街童,環境就像火山噴發前在地底沸騰,不少人對現象不滿,這就是1967年大暴動前的實況。
那年代要「革命」條件是對草根絕對有利的,社會沒有公平可言,但為甚麼港英政府可以延續其統治?
首先是嚴控傳媒,那時只有電台廣播,而所有電台一面倒撐政府,不像今天官營電台作反對派喉舌;而在報紙,則不惜拉人封報,策略是:不去碰北京官方支持的文匯、大公,但左派外圍的小報,督印人被拉去坐監、報紙唔畀出版,當時的親左小報不少,例如頗賣得的《正午報》,就給「一棍打殘」。現時講67暴動,冇人研究成因,只是強調暴力,這不是正確對待歷史。
其次,對有影響力的「紅頂商人」,以「不能保證其安全」迫其離開香港;然後拉攏親國民黨的右派,對付造反的左派,最後歷史為勝利者而寫,如斯而已。
港英的黑暗年代
「名嘴」口舌便給,反應快,在今天頗有市場,但在古代,並不吃香,最多只能做做說客.因儒家用人原則是「敏於事、慎於言」、「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」能言善辯,沒有市場。
最早的名嘴是東方朔,他是漢武帝跟前紅人,現代相聲業尊他做祖師爺,唐朝詩人李白說東方朔是神仙,是太白金星下凡。他頭腦轉得快,言必有物,不像今天所謂「名嘴」,一味聲大夾惡,只有他講沒有人講;東方朔講的話多是勸諫皇帝,不慍不火,似冷面笑匠,卻以理服人 ,司馬遷的《史記》就有他的記載。據說,漢武帝要殺司馬遷時,無人敢勸阻,只有東方朔贊成,還希望皇帝燒了司馬遷的書,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,天下就怕了,漢武帝一聽,就知東方朔暗諷他殘暴,就打消殺人念頭,東方朔的三寸之舌,是說理救人的,但只能算是「滑稽」,沒有受漢武帝重用。
所以做「名嘴」除了急才外,還須有學養,能隨機應變,亦能「絕地反擊」,並不是給人「窒」至語塞,就用「你卑鄙、你無恥」來遮掩其空白,甚至揚言要「告人」,這只是圖窮匕現,靠惡靠有銀。
有錢並不能買「名嘴」來做,因為行家一交手,就知有沒有,學校的辯論比賽,可以訓練辯才,但最重要的還是天份,腦子轉得要快!在西方,名嘴不少是演說家,泰半著名的演說,都是出諸他們的口,才情並茂,洋洋灑灑並非容易學,「冇料到」又以為自己「醒」,自然出醜矣。
名嘴靠天份
所謂民望調查,目的是要查出真實的一面,但要「出術」現時很容易,只要有人給0分,就可以拉低分數,炮製「不及格」:若明知有漏洞,不去堵塞,仍然照樣「調查」發布,則公信力有多少?
有些民意調查,受訪者最高係畀100,最低係0分,通常,畀呢兩種分都係「鬥肉韌」居多,應該剔除不要,這樣才可以反映事實,在統計學上,删去最高及最低分才計算,不是標奇立異。但有人一定採用最高與最低分制,在拉起平均分時,就很容易做手腳,因10個人給50分,第11個給0分,平均值就只得45分多一點,可以話「民望偏低」了。難懷很多傳媒對「調查機構」發表的數據,越來越不重視,這無他,若不列出得分細節欠公允,列出來則沒有這麼多篇幅,於是索性不要,因50分未必是及格分也。
當然,有些人是先入為主,對某些人物有偏見,例如中國人對日本人、日本首相安倍不會有好感,要打分數一定不太高,但明知是這樣,更加要公正反映,而非用100分及0分這些極端數字也。
香港弊在沒有超然的民意調查機構,不受政治立場左右,有些打著「大招牌」的,卻是「言過其實」,調查破綻多多;但卻要不時向外發表有問題的數據,對於被調查者殊不公平,當然「學術自由」很重要,但是否就可以要人接受有爭議的東西,用這些低分數字,起潛移默化「洗腦」作用,一味「宣揚」某人的不濟呢?因為接觸得不盡不實數字多,自然有「這個人不行」的意識,大概這就是一定要用0分來計算吧!
0分計算好好用
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
傳媒中,不少做過「六‧四」的,仍然在位,他們曾觀看這件歷史事件的發展,有人曾二日不眠,在報館改版又改版,出號外,可以說是「見證了歷史」;但今天問及感受,很多都無言,作為知識份子,在事發當時是激情,但經過歲月洗滌後,站在政治層面去回顧,有人又慶幸當時有鄧小平。
六四是「海嘯」源頭,後來成為「蘇東波」(餘波至蘇聯、東歐,令當地再起風波),令東歐變天,有人拿歷史發展來檢討,若「北京變天」中國現時很可能像東歐般四分五裂,台灣會獨出去,西藏等會爆發內戰,西方插手攪局,有一段時間流血(烏克蘭就是例子)中國亦不會像現時般崛起。
美國人今天對中國指三道四,但是否「如斯正義」?若翻看早年的美國、墨西哥戰爭,所謂「南海問題、大 欺細」云云,相比美國人的「德行」,就知道中國人仍然文明很多。天下不少罪惡,就是假民主而行,烏克蘭給親西方的「民主派」借示威奪權,接下來是國家分裂,目前內戰剛開始,要死多少人才能「收科」,還是未知數。但即使坐下來談,在死了這麼多人,仇恨深種下,分裂是無可避免,過去東歐的糧倉,由中等規模有工業、農業國家,變成有些獨立親俄,有部份領土歸俄,有部份投向西方成小國,對烏克蘭人來說,那一樣較好?
蘇東坡與烏克蘭
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說過一句名言,「同一謊話重覆說上百次,就會變成真理!」這是「洗腦」的不二法門。
當然,今天不必全是謊話,而是換上另一種方式:「只針對特定人物,他若做好事,完全不提或輕輕帶過;他有過失,則無限量擴大,甚至凡有不好的事,不論是否傳言,或是消息未經求證,總之是繪形繪聲,都推到特定人物身上,四出散播,還要渲染作大,此人就難翻身!」,這樣與戈培爾的手法無異,目前大行其道。
某些人整天自由不離口,但若有媒體「幫政府講一兩句好話」就被打成是收賣、下跪。有媒體將吹水當真實,不斷透過造謠、抹黑作「故仔」,還自稱「敢言」,謊話遭揭破後,仍視為閒事,從來沒有澄清,甚致道歉,而這種戕害媒體公信力的報道,卻沒有人吭聲。在評論文字上,嚴格控制作者,招攬的均是「自已友」刊登均是「黨同伐異」一面倒的聲音。最諂媚逢近的,莫如替主子塗脂抹粉,50多歲還叫BB,真是肉麻得可以,把「言論自由」污辱得體無完膚。
而整天話「新聞自由縮小」,但做這行久了,發覺這不過是「黨同伐異」的大喊十在呱呱叫,正如有人說,某傳媒若有違犯其「老細」反共、反政府立場的,看看記者的「報道」能否出街?講到「自律」,港英年代,若膽敢報道「皇室」的負面新聞,看看會有甚麽下場?
香港這社會,好處是「有得比較」,特別是50前後一輩,今天不少仍健在,看到「遺老」在蠱惑年輕人,說得港英如何好,其實是戈培爾的宣傳手法耳。
戈培爾式宣傳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,北京推出《一國兩制在港實踐》白皮書,與其說是中央「收緊」,不如說是「民主派」玩大咗,迫國務院出手動真格!
呢班大喊十,平日呱呱嘈,對其有幫助時,法治就捧到上天,釋法等可解決民生問題,就被描繪成破壞「香港基石」;到其要「佔領中環」時,則法治就拋諸腦後,大講「公民抗命」,試想想,號召萬計人犯法,則「基石」蕩然無存矣。
港英年代,所謂法律界多數係「鵪鶉」,「為民請命」講笑喇。六七年暴動,左派被捕者,幾乎揾唔到大狀辯護,除了一、兩位外,全部「明哲保身」,即使左派份子有不對,但應該有公平審訊吧?但肯站出來的,少之又少,這無他,得罪英國人,一定無運行!今天呱呱嘈又咁又咁的,欺善怕惡耳!
回歸後一國兩制,北京起初係冇乜理香港,令到西方話「香港已死」的評論,跌曬眼鏡,但「香港唔死」有人就加緊「玩死佢」,上個月《七國領事去深水埗一燒臘店拜訪明哥》某傳媒呢段新聞,透露帶頭的,連粵都唔識多句,但就擺出昔日「港督」的架勢,指手劃腳,你估八國聯軍重臨咩!就係因為有人得寸進尺,想用另一種方法,將香港變成「殭屍電腦」,北京看在眼裏,會怎樣做?
「佔領中環」係精心炮製出來,同好多處佔領廣場政變的前奏好相似,發起人一直淡化指屬「和平」行動,但邊個敢保證一定和平?只要呃得人去,越多越好,不過絕對唔叫自己的老婆仔女去,內裏玄機,借內地口頭禪「你懂的」。
法治係有事鍾無艷
呢班大喊十,平日呱呱嘈,對其有幫助時,法治就捧到上天,釋法等可解決民生問題,就被描繪成破壞「香港基石」;到其要「佔領中環」時,則法治就拋諸腦後,大講「公民抗命」,試想想,號召萬計人犯法,則「基石」蕩然無存矣。
港英年代,所謂法律界多數係「鵪鶉」,「為民請命」講笑喇。六七年暴動,左派被捕者,幾乎揾唔到大狀辯護,除了一、兩位外,全部「明哲保身」,即使左派份子有不對,但應該有公平審訊吧?但肯站出來的,少之又少,這無他,得罪英國人,一定無運行!今天呱呱嘈又咁又咁的,欺善怕惡耳!
回歸後一國兩制,北京起初係冇乜理香港,令到西方話「香港已死」的評論,跌曬眼鏡,但「香港唔死」有人就加緊「玩死佢」,上個月《七國領事去深水埗一燒臘店拜訪明哥》某傳媒呢段新聞,透露帶頭的,連粵都唔識多句,但就擺出昔日「港督」的架勢,指手劃腳,你估八國聯軍重臨咩!就係因為有人得寸進尺,想用另一種方法,將香港變成「殭屍電腦」,北京看在眼裏,會怎樣做?
「佔領中環」係精心炮製出來,同好多處佔領廣場政變的前奏好相似,發起人一直淡化指屬「和平」行動,但邊個敢保證一定和平?只要呃得人去,越多越好,不過絕對唔叫自己的老婆仔女去,內裏玄機,借內地口頭禪「你懂的」。
法治係有事鍾無艷
新界東北應否發展,是近日社會爭拗焦點,政府認為 :除填海造地外,新市鎮發展,是香港土地供應的主要的來源,而開發新市鎮,是不可能不遷不拆;而反對者認為,發展要拆遷十多條非原居民村落,六千多個寮屋屋居民受影響 ,政府要毁他們的家園,為甚麽不剷平粉嶺高爾夫球場來建屋?
雙方各有大條道理,都不聽對方意見,多講無謂。若填海唔得,發展東北唔得,仲做得乜?
查粉嶺的高爾夫球場,面積170公頃,全港最大,作為國際城市,要吸引投資的商家、富豪有場地打打波做做運動,有人認為有一定的價值;當年鄧小平用「馬照跑、舞照跳」做定心丸,目的係保證資本主義生活不變耳。現時50年未到,就針對資本家生活下手;而「仇商」笠上的大帽子,最常用是「官商勾結」,似足內地「三反五反」,先剷高球場不知是否要逐步消滅資本家了。
再講回近日立法會內鬥得火熱的「拉布」,導火線係「政府不推行全民退休保障」唔肯派錢。而派錢,必然得一種方式,就像昔日內地口頭禪「做又卅六,唔做又卅六」,總之「夠鐘就有」,這與中、英商討香港前途時的「生活方式不同」,因為這是轍頭轍尾的社會主義是也。
若然港人追求的是這種社會,當初就唔使搞咁多嘢,亦毋須「一國兩制」,北京只要「收回香港推行有特色的社會主義」,今天就不會七國咁亂點矣。
早知毋須一國兩制
所謂民望調查,目的是要查出真實的一面,但要「出術」現時很容易,只要有人給0分,就可以拉低分數,炮製「不及格」:若明知有漏洞,不去堵塞,仍然照樣「調查」發布,則公信力有多少?
有些民意調查,受訪者最高係畀100,最低係0分,通常,畀呢兩種分都係「鬥肉韌」居多,應該剔除不要,這樣才可以反映事實,在統計學上,删去最高及最低分才計算,不是標奇立異。但有人一定採用最高與最低分制,在拉起平均分時,就很容易做手腳,因10個人給50分,第11個給0分,平均值就只得45分多一點,可以話「民望偏低」了。難懷很多傳媒對「調查機構」發表的數據,越來越不重視,這無他,若不列出得分細節欠公允,列出來則沒有這麼多篇幅,於是索性不要,因50分未必是及格分也。
當然,有些人是先入為主,對某些人物有偏見,例如中國人對日本人、日本首相安倍不會有好感,要打分數一定不太高,但明知是這樣,更加要公正反映,而非用100分及0分這些極端數字也。
香港弊在沒有超然的民意調查機構,不受政治立場左右,有些打著「大招牌」的,卻是「言過其實」,調查破綻多多;但卻要不時向外發表有問題的數據,對於被調查者殊不公平,當然「學術自由」很重要,但是否就可以要人接受有爭議的東西,用這些低分數字,起潛移默化「洗腦」作用,一味「宣揚」某人的不濟呢?因為接觸得不盡不實數字多,自然有「這個人不行」的意識,大概這就是一定要用0分來計算吧!
0分計算好好用
香港政局如何發展,與經濟前途有莫大關係,這絕不是「唔返內地,又以為北京唔掂」的政客可以左右的。
有人以為用「民主、人權」可以削弱中央的認受性,但北京一早知道,維持經濟在7%以上的增長,內地不會亂、政權仍然穩,而內地在中產階級增加,資訊流通更方便時,為政者一定要社會更公平,才可管治,只有此間的反對派政客,自以為「豪情蓋天」最終是害苦港人。
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已看到,中央領導人對港的信心正一點點消失,而金融中心的中介人地位,可以由上海等取代。當內地不再依賴香港作為中介人角色時,此間自然褪色。
老香港都有這種認識:在1984年前,港紙在內地十分矜貴,在廣州等各省市消費場所,拿出來找數大受歡迎;但回歸前,己逐漸不再吃香,到今天在內地消費場所,港幣的地位不如人民幣,被取代只是時間問題,所以「港人優先」只是一廂情願的掙扎。
港元與美金掛鈎是「維穩」產物,人民幣未來勢將成為國際貨幣,香港遲早要使用「人仔」,港人不能剪斷與內地母體這條臍帶,是不爭的事實;偏偏現時部份政客、傳媒鼓吹「民粹主義」,要攪港獨,明眼人均看到,在形勢比人強下,是絕無可能!目前搞抗爭的,只會玩死香港,起碼在經濟一環,反對派政客,有甚麼方法,可以養活700萬人?
怎樣養活七百萬人
「民主」在港的好影響看不到,但帶來社會嚴重撕裂,火爆像1957年大暴動前夕,就十分相似,當年左、右派大厮殺,死了不少人,今天隨時歷史重演。
從15歲少年在網上「指導」如何衝擊立會大樓,用尖銳物撞,不必理會玻璃門後「公安」的死活;到「阿叔」在法院外痛摑「要建國」的港獨青年人,幾乎還想踩上一脚,可見雙方「勢成水火」,大有你死我活之態;大家共同生活在小小的空間,並不是有十冤九仇,只是政治意識不同,就要來一場打殺,要用血洗收場?
1957年時,左派群眾給右派打死不少,事後港英政府驅逐了一大批右派份子出境,才穩住了局面,亦因為有死傷,雙方才懂得收斂。不過歷史是可以重演,未來若因「佔領中環」而借傷成毒,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,因為一有傷亡,情况就會一發不可收拾,而外國的介入,則不過是將港人視為芻狗;若不幸發生衝突,最起碼出現的,是一次財富大挪移,西洋大鱷準備擇肥而噬。
講回右派大暴動,經過血的教訓後,踏入1960後,沒有「民主」的年代,港人反而和諧,即使左、右壁壘分明,但你走你的陽關道、我走我的獨木橋,相安無事。近年拋出了「民主」後,在別有用心的傳媒煽風點火下,不斷呱呱嘈,用「民主」散播的仇恨,慢慢越來越激,動手動腳,「民主」帶來不是「普世價值」而是仇恨種子,最令人不安的,是遲早要來的「決戰」。
民主帶來的仇恨
從15歲少年在網上「指導」如何衝擊立會大樓,用尖銳物撞,不必理會玻璃門後「公安」的死活;到「阿叔」在法院外痛摑「要建國」的港獨青年人,幾乎還想踩上一脚,可見雙方「勢成水火」,大有你死我活之態;大家共同生活在小小的空間,並不是有十冤九仇,只是政治意識不同,就要來一場打殺,要用血洗收場?
1957年時,左派群眾給右派打死不少,事後港英政府驅逐了一大批右派份子出境,才穩住了局面,亦因為有死傷,雙方才懂得收斂。不過歷史是可以重演,未來若因「佔領中環」而借傷成毒,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,因為一有傷亡,情况就會一發不可收拾,而外國的介入,則不過是將港人視為芻狗;若不幸發生衝突,最起碼出現的,是一次財富大挪移,西洋大鱷準備擇肥而噬。
講回右派大暴動,經過血的教訓後,踏入1960後,沒有「民主」的年代,港人反而和諧,即使左、右壁壘分明,但你走你的陽關道、我走我的獨木橋,相安無事。近年拋出了「民主」後,在別有用心的傳媒煽風點火下,不斷呱呱嘈,用「民主」散播的仇恨,慢慢越來越激,動手動腳,「民主」帶來不是「普世價值」而是仇恨種子,最令人不安的,是遲早要來的「決戰」。
民主帶來的仇恨
近期中東的「油倉」伊拉克,內戰加劇,叛軍兩面合圍,「民主攻府」軍隊士無鬥志,棄甲曳兵,2萬人不敵800人,可說是聞風而潰。
伊拉克古代是巴比倫帝國、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,本來好好一個國家,過往在薩達姆統治下,說他專制獨裁也好,沒有「民主」、「自由」也好,人民起碼可以生存。但美國佬硬說伊「藏有大殺傷武器」,2003年揮兵入侵,14年下來,《天方夜譚》的「八達城」富饒之國,變成人間地獄,21世紀初,生在那裏的小孩,一出生就沒有好日子過。
美國以先進武器,獅子擒狼之勢,佔領了巴格達,藉傀儡政府的手,吊死了薩達姆,但佔人之地,卻處理不了教派、部族的糾結,又搜不出「大殺傷力武器」,花了200多億美元戰費後撑不下去,美其名「伊拉克已有民主」丟下爛攤子就「棚尾拉箱」。
有了「民主、自由」的伊拉克,並沒有繁榮昌盛,而是不斷互相殺戮,西方的「普世價值」變成「橘越准而枳」,只造成生靈塗炭,平民死亡是以數十萬計。
美國人毀了伊拉克,但其扶殖的「民主政府」並不穩,有事只好大叫「老闆教命」!這不知是「干預內政」還是甚麽了,目前西方只要將「恐怖分子」大帽子套在叛軍頭上,就可以用「反恐」插手干預,用戰機亂炸,反正死的是伊拉克人,濫殺多少也不會有人指摘不人道。但一個經由「民主」選出來政府,為甚麽沒有支持?人民生活不如蕯達姆年代,生命如草芥朝不保夕,美國人帶來的不是幸福,看看伊拉克、阿富汗的遭遇就可知道。
伊拉克遭「始亂終棄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