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名嘴」口舌便給,反應快,在今天頗有市場,但在古代,並不吃香,最多只能做做說客.因儒家用人原則是「敏於事、慎於言」、「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」能言善辯,沒有市場。
最早的名嘴是東方朔,他是漢武帝跟前紅人,現代相聲業尊他做祖師爺,唐朝詩人李白說東方朔是神仙,是太白金星下凡。他頭腦轉得快,言必有物,不像今天所謂「名嘴」,一味聲大夾惡,只有他講沒有人講;東方朔講的話多是勸諫皇帝,不慍不火,似冷面笑匠,卻以理服人 ,司馬遷的《史記》就有他的記載。據說,漢武帝要殺司馬遷時,無人敢勸阻,只有東方朔贊成,還希望皇帝燒了司馬遷的書,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,天下就怕了,漢武帝一聽,就知東方朔暗諷他殘暴,就打消殺人念頭,東方朔的三寸之舌,是說理救人的,但只能算是「滑稽」,沒有受漢武帝重用。
所以做「名嘴」除了急才外,還須有學養,能隨機應變,亦能「絕地反擊」,並不是給人「窒」至語塞,就用「你卑鄙、你無恥」來遮掩其空白,甚至揚言要「告人」,這只是圖窮匕現,靠惡靠有銀。
有錢並不能買「名嘴」來做,因為行家一交手,就知有沒有,學校的辯論比賽,可以訓練辯才,但最重要的還是天份,腦子轉得要快!在西方,名嘴不少是演說家,泰半著名的演說,都是出諸他們的口,才情並茂,洋洋灑灑並非容易學,「冇料到」又以為自己「醒」,自然出醜矣。
名嘴靠天份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