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

<十>油旺初華錄
旺角舊日有工廠,在今天洗衣街金雞廣場舊址,是製衣廠,60年不怎麼樣,現時有價了,若問區內建築誰最老?阿皆老往旺角水務署車場原址,就是50年代至今沒有改變過,比彌敦道的匯豐九龍分行還要老大。
不過沒有麥花臣球場,人流是聚不起來。
舊日香港足球蓬勃,和這種小型球場有很大關係。小型球較細,當時踢的波,是「火車頭牌440」國產貨,當時算是價廉物美。
這個球場龍蛇混雜,附近學校的學生哥在此踢波,水務暑的工人來此踢波,不少甲組球員,好像郭滿華、盧洪海等亦在此踢波。由早到晚上11點關燈前,整日有過百人在此「隨波追逐」。
而今天泊港中旅巴的地方,昔日是車仔麵、雞腸粥、刨冰檔的地盤。街頭賭檔多在隔一條街的花園街上,涇渭分明。
麥花臣球場今天建成住宅高樓部份,60年代時是籃球場,收費的甲組比賽,但昔日觀眾不及足球多。

九龍小型足球總會就在球場看台下,若到傍晚5點有人拉著竹籮,裏面放著網,到球門後掛網,則當日就有「大賽」,隨時有數千人觀看,擠得水洩不通。而每逢農曆年前,球場中間就搭棚做粵劇,鳳凰女、麥炳榮、何非凡、吳君麗都曾在此登台,大堂前收78元,做到年初七。人氣旺,地氣自然亦旺,但足球式微,私校成陳跡後人氣不復,地運亦轉移至朗豪坊,十年河東、十年河西,真是至理名言。

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

<九>油旺初華錄
名校地區、未必能製造消費;普羅大眾學校多的地方,不單製造消費,還造出「行業」,這就是賣舊書,而旺的是今天的通菜街,昔日不是賣衣著裝飾,而是賣二手書,主要是舊英文書。
當時賣新書的,在洗衣街有文明、文風、在奶路臣街有漢榮等。一到開學,這一帶人頭湧湧。新書貴,特別昔日英文吃香,多「英文中學」,那時「翻版」不多,於是讀完F1,就將舊書拿去賣給舊書攤,10多元原價的,若新淨可賣得12元,然後賣舊書的,以一本67元再轉售。那年代在通菜街,一度出現10多家這樣的「書店」。
而旺角最「旺」的就是麥花臣球場與花園街與奶路臣街交界的域多利戲院。這戲院映的是粵語片,有別於金華、光明,它放映是中聯、新聯、光藝等公司出品,以時裝片為主,到臨拆卸時則改映西片。
這戲院外是「最雜」的,因為有23檔街頭賭檔。

賭具是甚麼?那是用一塊木板,尺寸略大於A3紙,板上用小釘釘出V字形「賽道」打橫放6粒波子(分別是紅、藍、綠、黃、黑、橙,也有紫、灰、白的,總之湊夠6種色),用一片木片做閘,用兩塊磚頭楔起,木板打斜放,然後供投注,買中11。買定離手後,賭仔自己抽起小木片,波子就沿賽道往下滾,最後只有一粒落到V形釘陣的末端,買中就贏,因為「均真」,所以不時有放學學生、放工工人「玩兩手」。遇到警察,拿起釘牌就走,「散水」快捷。

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

<八>油旺初華錄
<八>油旺初華錄
今天港人的收入,一般是300500天一天,乘以30日,就是月薪。50年代是5元一天,60年代是10元一天,月入300元相當普遍。舊日的錢,10元紙幣尺寸,較今天的500元還大;早期還有1元紙幣,青綠色,若在學校拿出來「炫耀」那可引來艷羨目光。
老香港對英國佬管治,從來不覺得好,最簡單就是冇免費教育,小學要收費、官津便宜一點,到六年級要考升中試,考不到不能升中,家裏無錢讀私校,出路是做街童或做童工。
旺角之旺,與昔日區內有多家私校有關,第一家是德明中學,校址在今日「麥花臣球場」中旅社現址,有10多層高,但在70年代停辦拆卸改建。第二家是大同中學在阿皆老街火車橋底;德仁中學在奶路臣街與通菜街交界;在中電舊總部對面有珠海書院,而黑布街上還有諸聖中學。油麻地當年沒有甚麼中學,除了女拔萃後來才有循道。
旺角中學多,雖然分上、下午班,但收生多,起碼有數千人,他們的消費「較強」,放學後喜到麥花臣踢波,於是帶旺了洗衣街與奶路臣街一段,亦令今天好多人喜吃的車仔麵「誕生」。

車仔麵的確是手推車小販帶起潮流,一架大木頭車,有一個大鋅鐵格,其中一格是滾水與今天的「裝備」無異,3毫一個麵餅,有粗、幼麵揀,送兩樣配菜,例如「一個粗麵、要豬皮、魚蛋」收3毫;「加1毫菜,1毫豬紅」就收5毫。最抵是兩個麵,6毫有兩麵4配菜,與今天有人食車仔麵要100元找數,真係食人隻車。

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

<七>油旺初華錄
60年代香港經濟開上升,最能反映的,是新戲院像雨後春筍般。那時已遷居旺角,看著麗聲戲院開幕(現時是始創中心),兒童年代,冇錢看電影,站在大堂看劇照,也是一種「享受」。
那時若「給你1毫子買東西吃」,那可不得了,因為「斗零」(5仙)已有一條雪條,毫半,可以買兩個雞尾或菠蘿包。
現時餅店即日賣不完的包、餅,會扔掉,但那年代,隔夜西餅平一半,3毫一件的,1毫可買一件,一到早上,大把人排隊買隔夜西餅吃,有忌廉的最搶手。當時居於花園街近阿皆老街,街頭就有兩檔大牌檔,一檔賣雲吞麵,3毫就有一碗「細蓉」,另一檔賣奶茶、多士的,多士怎樣烘?用兩片烏蠅拍似的鐵線夾,夾著方包,在小炭爐上烘,之後刮去焦黑的,搽上牛油,牛奶即成。
今天有人話「大牌檔好鑊氣」,但污糟你又知不知?
首先,很多菜是不會洗的,特別是生菜、黃芽白,入貨即切即「分碼」,那時沒有化肥,多是「有機肥」,(米田共淋落田後,一個循環再落回肚),後果會怎樣?1961年那次大霍亂,全城惶恐。
其次是洗碗、筷永遠兩盤水,一盤肥皂水、一盤清水,由午到晚都不會換,先浸皂水,再浸清水即洗完,直到收檔,兩種水都是啡黑色。

當時大牌檔不少,旺角道、阿皆老街近廣東道都非常「密集」。而日後的港式茶餐廳,濫觴信亦在此。原因是有人在賣叉燒、燒鵝的大牌檔叫了碗叉飯,又在旁邊賣奶茶、咖啡的大牌檔叫一杯奶茶,兩邊的伙記都互相照應,分別送上,食客吃完,在買叉飯單時,伙記亦叫賣奶茶的「過河收錢」收杯,這種配搭,在商人倣效下,就成為茶餐廳。

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

<六>油旺初華錄
舊日的戲院座位動輒近千座位,最大是新蒲崗的麗宮,有3000座位,它在60年尾興建,66年開幕,90年代拆卸,得20多年樓齡,算是「短命」亦是給電視擊倒的大戲院。
早年經濟發展,電影院是其中一個指標,因為戲院多,消費力自然不弱,亦製造就業。那年代西片幾乎清一色是「伊士曼七彩」,粵語片多是黑白,因成本貴,到後來出現「局部七彩」,即是最後57分鐘是彩色的,以吸引觀眾,但得幾分鐘就叫「局部」,這兩字可圈可點矣。
當時油、旺的戲院,少說有10多家,每晚有萬多觀眾,以那時全港150萬人口來算,比例不少了。昔時開店最多是米舖,還有是當舖;60年代有多家新戲院開張,到70年代變成銀行多過米舖。

講到住,寸金尺土是數十年不變,一層800呎的唐樓,可以住56伙人,木板間格,被父、母打罵,全層皆知,翌日「某某晚被阿爸打……」即全個小友社交圈廣傳,今天動輒「私隱」,而過往無私隱可言。而唐樓有別洋樓,當時洋樓有升降機,唐樓最高得34層,多是地下加兩層,沒有電梯,初期的很多無水廁,晚晚12點要「夜香婦」倒「塔」。所謂「倒塔咁早」就是由此來,因00.00凌晨就到,你說早不早?而那個「塔」就是屎塔、木造的,裏面的「米田共」早年是運到新界做肥田料,但淋落菜田,賣出時菜洗唔乾淨,食回肚內,就爆發霍亂

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

<五>油旺初華錄
油麻地與尖沙嘴「分界」舊日是以佐敦道為界,過了,就是較「高尚」的尖沙嘴,50年那時,尖嘴住了不少南來的上海人,他們講「撈鬆」話(其實是國語老兄的粵音)這種粵譯到今天仍有不少保留,例如「召妓」變成「叫雞」,一直盛行。粵語不少是要佔口頭便宜,「丟那媽」是其一。
5060年期間,在尖沙嘴的西片電影院,當銀幕打出「THE END」後,就會來一陣急鼓聲,跟著有「包租婆」騎著白馬,檢閱御林軍的片段,然後奏起英國人的國歌,因為尖沙嘴有大軍營(今天的九龍公園及毗連地方),多西方人在此,但華人聽到播歌時,就將旋律配上粵詞「個個揸住個兜,企響街邊,D粥岩岩夠……」後尾,散場播英國國歌取消。
當時,看西片是較高級的,睇西片不能帶蔗、生果入戲院,最多准帶雪糕,睇西片有「戲橋」送,但只限後座、樓上,撕票入了場後,就有「戲橋」拿,尺寸是今天A4紙的一半大,除了中、英文劇情簡介外,還有不日有甚麼新片等廣告。當年有學子就是拿「戲橋」,查字典學英文。

而放粵語片的戲院就較髒,蔗渣、果皮、花生殼遍地,粵語片也有「戲橋」但要收錢,通常買兩張票就硬銷「一本」,薄薄的有46頁,每本收1毫,這本「戲橋」十分粗糙,內容除劇情外,就是戲中的曲辭,配上「上、士、何、工、尺」等粵音曲譜,拿著可以邊看邊唱,算是紙上「卡拉ok」吧,在那年代,娛樂只有看戲,不買「歌書式戲橋不賣票」明知這是「夾硬來」但不買不成。(油麻地金華戲院廣告網上圖片)

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

<四>
廟街在舊日,只旺到寧波街附近,再下就比較疏落,那時缺乏照明,睇相的多數用火水燈一支,「照田雞」謔稱就是由此來,因來睇相的,多數是蹲在睇相佬面前,相士就拿著火水燈照,似足鄉下捉田雞而得名。但賣吃的,就用打氣的大光燈,舊日若用火水,皮費已相當貴,一般家庭是用炭來煮食,有火水爐已不得了。
當時要點起一個炭爐,會弄到整屋煙,後來出了「原子炭精」,手指公一截似的,點火後放在炭中間,炭爐很快就起火,到60年代時,則「進步」用火水爐了。
至於一般大牌檔要火力較猛,則燒煤球,欖形像鵝蛋般大一個,在廟街吃過地攤,就應見過煤球。
那時最好搵是佐敦道碼頭(網上圖片) 的報紙檔,早上過海返工的賣日報、傍晚賣晚報,雖然1毫一份,但現金「執豆咁執」。那時八文樓還未起,渡船街已是海旁,有煤氣廠凸出,筆者遷到旺角時,八文樓才在煤氣廠原址次第落成。

八文樓是渡船街文華新村,有8座大廈,分別以文英、文華、文昌.....等命名,當時是海景名宅,今天人老珠黃了。

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

<油旺初華錄>
<三>
50年代尾,彌敦酒店對面亦有一家旅館,但後來拆卸改建,成為富都酒店,但在94年亦拆掉。而彌敦酒店左手面亦有一家大華戲院,但這是首輪西片電影院,不做粵劇的。
油麻地之旺,有認為始終不及旺角,最大原因是一條廟街。
廟街很奇怪,由佐敦道到文明里,人流最旺的,舊日是天后廟前一段(今日榕樹頭公園所在)那時油麻地停車場原址是一家小戲院,名叫廣智(廟街與甘肅街交界)。
廣智戲院比普慶、大華歷史更老,早期是映默片,有解畫員,而解畫坐的位置,是在後座(舊日分前、中、後座,以及樓上超等、特等)入門右手面,牆上有小「騎樓」的建築凸出,那就是解畫坐的地方,但50年代起,電影多數有聲,不須解畫了(廣智在1968年7月拆卸改建成今天的停車場)
因為天后廟在隔鄰,廟前又有空地,加上人流旺,就形成「夜墟」。當時戲院前必定有小販,冬天賣黑皮熱蔗、糖砂炒栗子、煨乾魷魚、雞蛋仔,夏天是雪糕、雪條,牛什等,那時在天后廟前仍有路,有兩檔大牌檔,一檔賣葛菜湯、崩大碗,冬天有生炒糯米飯。
逐漸賣武賣跌打丸散的,馬騮戲賣猴棗散的,睇相、占卜的,替人度身做衫褲的,賣二手錶、鋼筆的,賣唱的夜間雲集,就帶旺廟街,不過,在甘肅街對下至佐敦道一帶,因有不少妓寨,晚上有扯皮條的大媽向男途人搭訕「介紹個大姑娘給你,上樓睇下……」,變成正經婦女,對此段退避三舍,相反旺角那時冇妓寨、男女可一齊拍拖夜遊,兩者旺的程度分野在此。

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

<二>
油麻地舊日不及旺角旺,記得是長輩有懂風水的說「有教堂十字架、有法庭的殺氣」阻截,故只旺至佐敦道一段。
那年代娛樂是看電影、大戲,油麻地的戲院可不少,今天的平安大廈,在50年代是平安戲院,院址就和大廈這麼大,有圓拱形的屋頂,在50年代時是放映西片,最哄動是荷里活出品<木馬屠城記>,羅拔淮斯導演,全景寬銀幕,映完此片後不久就拆卸,在拆圓頂時塌了下來,有工人死傷。迷信的傳言:與附近的十字架有關;而現時的逸東酒店,舊日是普慶戲院,專門做粵劇,在50年代中期,仙鳳鳴在此做粵劇,名編劇家唐滌生就在院內病發不治。
普慶戲院兩旁,一是彌敦酒店,舊日還有酒樓,地下還有西餐廳,當時是伶人落腳點,中午過後班主、老倌在此茶飯,彌敦酒店有超過60年歷史,原店曾改建成今天樣子。
在普慶戲院另一邊亦有名堂,當年是馬會的販賣部,凡開大馬票、小搖彩,就在此出售,有人在此排隊輪購馬票,買的是10張、20張轉售,馬票2元一張,拿到附近的酒樓向茶客轉售,每張21角,掙1亳錢。若好生意,一日賣得1020張,收入已不俗。那時1毫一張報紙,3毫一碗雲吞麵,坐巴士分段1毫。
當年有粵語片<馬票女郎>由芳艷芬、張瑛主演,是喜劇,講賣不去的馬票卻中了頭獎。
昔日由這段到佐敦道口是第一旺,由佐敦道的快樂戲院到碼頭是第二旺;過了佐敦道就入尖沙嘴,又是另一番景像。

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

<油旺繁華錄>
<序>
記述一地方的舊事、舊物,相信北宋的孟元老著的《東京夢華錄》是「啟示之作」,筆者生於香港,由19501960年生活在油麻地;19601965年住在旺角,可以說少年時代,都是與這兩區一起成長。人老了多喜憶舊事,小時了了,亦作無病呻吟一番,本想名為<油旺初華錄>,因是初起之繁華,但「初華」恐不明所以,故另一名稱<油旺繁華錄>。

一甲子的舊事,泰半為記憶,舛誤不免,聊作掌故、閒談,更盼指正。

(一)
50年到70年,九龍的市區,可以說是由尖沙嘴至荔枝角。一條6號巴士線,將這兩「極」聯繫起來。
在市區邊緣的是一家遊樂場荔園,每個兒童的「天堂」,那年代荔園門口就是巴士總站,再行就是沙灘,美孚新村還未起,白天可游水,划艇,那時一落巴士就有「大媽」圍上來問「租艇嗎?」
荔園,可流連整日,但多數是傍晚去。那格局到今天仍記得:早年依稀是3亳子入場。一進大門,正中有風車、旋轉木馬,還有是拋香口膠的攤檔,將一毫錢往檯面的階磚拋,不「宅界」就有一包「白箭香日膠」。
而進場左手面是跳艷舞的場所,隔著遊戲攤檔,右面是放粵語片的場館,因方便衛生,怕有木虱,都是鐵椅。粵語片場旁有餐廳,那時還沒有動物園(荔園的動物園,少時聽說是購自沈常福馬戲團),而沿正中行到尾就是歌壇,與艷舞一樣,入場要另外購票。
在歌壇左手面是一個很大的粵劇戲棚,大堂前要買票,後排免費。大戲棚對面是放殃西片、日片的場館,曾在那裏看過黑白片,「哥斯拉」前身的《原子怪獸襲東京》。荔園的格局大致就是這樣,但玩到11點前一定要走,因12點就沒有巴士。那時的電影院,最後一場是9點半,片長多數是一個半鐘多一點,散場仍有巴士。

那時住在尖沙嘴山林道,6號巴士正好送我回家。

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

今次香港立法會選舉,如果吹噓是「民主」乜乜物物,則顯示無知,因為背後是兩大陣營對決,一方面是美國佬及台獨,另一方面是北京。
搞到深宵仲有人去投票,可見不少選民是作為「棋子」,聽「召喚」去行事,若話選賢與能,是自欺欺人。
美國佬年尾大選,倘若有「外部勢力」插手選舉,相信美國人一定鬧翻天,但其政府就不停去干預別人的選舉,背後的目的,自然不單是「為了投資利益」,而是經濟戰略的一部份!他們出錢出力希望攪垮香港,恐怕就是要北京失去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資金平台、砸壞北京這處重要資產:國際金融中心。
而台獨出錢攪攪震,是在北京「後欄」放火,企圖爭取時間完成法理台獨。這就是不少連做人都未識的後生,可以有大批資源去辦參選。
這些人根本不明白北京領導人心態,要同大陸撼?連1%勝算也沒有,但爛頭蟀是不識死!
所以家裏若有讀小一的孩子,最好搵地方移民,看得準的有錢佬,已一早轉移資產,不無道理。
香港過去有二次大暴動,一是1956年右派發動,死傷最慘重;一是1967年的左派暴動,經歷過的老香港人,都知道後果:要由民生、經濟付出代價。
如果有第三次,一定是甚麼「自決」挑起,大陸領導人是絕對不能再失香港,而這班連位也未坐穩的,就大言炎炎,投票支持他們的,相信可以「自決」嗎?
歷史上,自己玩死自己的例子甚多,若香港這樣「收場」,將令老一代港人唏噓,香港的今天沒有50、60後的篳路藍縷,決不會有今天。
在回歸後,香港生活方式與97前無變,不能不信北京對一國兩制的誠意,但就有X要破壞,要打爛這隻金蛋。
接下來可預卜的,一定是梁振英可以連任,相信他也想不到,有這麼多反對派幫他「拉票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