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

國民黨消亡錄<一>


國民黨今天風雨飄搖,最大罪人是馬英九。
從歷代政治得失可見,能成一代雄主的,絕對是善用權謀,當機立斷、大刀闊斧,而非「船頭慌鬼、船尾慌賊」求「好名聲不沾鍋」婦人之仁,表面是儒,實際是懦。
民進黨有機會翻天,馬英九進退失據有很大關係。
當日國民黨控制立法院,又主掌行政權,但8年下來竟節節敗退,而民進黨翻盤的策略:
*先派人滲入國民黨,甚至內鬼在馬身旁,製造內部矛盾,挑撥自己打自己,馬英九這黨主席策手無策,既不敢清黨,又不能平息派系內訌。
*台獨分子針對國民黨的施政,用抹黑、小事化大,一有小問題就無限上綱、利用省籍情意結挑起矛盾,一被國民黨反擊就拋出「侵害自由」、民進黨可以用「言論自由」向學生「灌輸台獨」,但國民黨要修改教科書就被大喊「洗腦」,迫其煞車。若馬英九夠硬淨,可以一往直前,但馬卻是懦怯,一見反對聲大就縮。(最簡單例子:台灣可禁大陸學者赴台,但香港禁台獨「學者」來港,此閒的黑傳媒就鋪天蓋地叫罵,這種手法在鬥爭中常用。)而「他做就可以,別人做就不得」,萬試萬靈。
*為了反對掌權的國民政府,台獨組組大批「異見團體」,這些團體成員,可以互用,「反核」、「反服貿」、「反修改教科書」可以是同一批人,只要搞手不同,則凡有反政府示威都可以做出一定聲勢,而台灣招攬群眾,用的是層壓式(或叫綁樁、樁腳)而馬英九政府一碰上就策手無策,不敢組織同樣的來對抗。
*民進黨在野時,常用的鬥爭方法是暴力,不止本身在立法院打得狠,還煽動學生參予,馬英九既不敢治、亦不敢罰,而民進黨一上場就將法官換上自己人,只針對國民黨,放過同路人。香港反對派亦是用同一樣手法,因香港反對派亦是控制了下級法院。

國民黨消亡錄<二>
國民黨失去大陸,是在宣傳不及人,要鼓動群眾、左右輿論,媒體就很重要。
(港英政府就很明白此道理,香港在1967年左派暴動時,英國佬第一時間要媒體歸邊,一律支持政府打擊「暴徒」,有報紙散佈不利港府消息的不論真假,最好例子是「青山灣出現中共炮艇」馬上拉人封報,務求輿論都是撐港英的。)
現時在台灣,馬英九執政8年,被台民眾指他「自戀、自私」,很多事不敢承擔,沒有好好利用輿論,所有政績都給對手抹黑,其手法是:只報憂的,不報喜的,即使政府有大好事,他們就從好事中雞蛋裏挑出骨頭來,將骨頭無限放大、渲染,把好事變成壞事。而壞的消息更放大至無限上綱,極盡挖苦,更煽動民眾生事,國民黨在這方面,遠遠不反民進黨。
在今天網絡世界,只有掌握傳媒,才可左右民意,而國民黨在這方面乏善可陳。
馬英九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,「總之不沾鍋」,於是被民進黨百計的大小媒體,由電視、電台、報紙、網站打得馬無完膚。國民黨沒有扶殖、加強反制對手的媒體,培養反制對手的名嘴,於是馬在民調中節節敗退。
在搞政治上,斯文的永遠落敗,鬥爭永遠是不擇手段才能取勝。
(在香港亦一樣,反中反建制的宣傳永遠佔上風,他們早在87年後培植人才,表面中立的、骨子是反政府;有大批反中「名嘴」、「學者」,公然在電視「以獨供毒」,進行另類洗腦。因為天天不停話政府點衰點衰,沒有「民主」就是「不成」,於是應了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名言「謊話說上100次,就變成真理」;在台灣亦如是。
要反制,當然是用「以其人之道、還治其人之身,你狠、我比你更狠。像美國的特朗普就善於反擊,除親自在網上回應外,炮製、扶殖更多網上親自己的媒體,打擊對手的政治人物。但國民黨沒有這樣做,馬英九反被對手抹黑成一無是處,光環盡失,他的懦怯,損害的自然是的屬的黨。








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


香港司法崩壞誰造成?

香港司法制度崩壞,是由所謂「法官」自已造成、摧毀。
首先,下級法院法官由行政長官根據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」建議任命,委員之一多是某個公會主席。為保障「司法獨立」,所有法官皆為終身制,可續任至退休為止
只要把持著「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」,只要有大律師牌,有政治立場的、大有可能不必經品格審查,就可做官。近日這公會選舉,反對派傾力想把持,內裏原因不言而喻!
「委任制」不透明,若是在其他政府部門、及一些法定團體,例如警監會、大學校長等事項上,反對派一早呱呱嘈,「大喊十」甚麼「黑箱作業大帽子」早已滿天飛,但只有這個「委員會」,反對派從來不吭一聲,原因為何,可想而知,因為對他們有利,而整個法律界,大家看甚麼「黑衣遊行」有八成是反中的!
終院有石像,是所謂「蒙眼正義女神塞米絲(Themis)」,不過在此間蒙的布,不是表示絕對公正,而是遮羞,遮住有色眼鏡之羞!
因為不少下級法院的「」,在涉及政治的案件上有立場,難以公允,看近期同一個官的判案,明顯傾斜向一方,遭聽審者在法庭上喝倒采,被當眾指摘,而這些「官」只能狼狽而遁,比起古代的「九品芝麻宮」還不如。因為不滿者翻查這「法官」的多宗判案,明顯偏袒某一方,但就針對另一方,失公允令人咋舌!
當這些「柴台」、「喝倒采」不被尊重的情況愈來愈多,愈來愈普遍時,就是司法制度的崩壞,因千里之堤潰於蟻穴,不獲尊重、信任就是潰堤的蟻穴
當低官」不斷自曝其醜,而政府又無法堵塞「蟻穴」時,離陸不遠了。

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

<小報興亡錄>五
十三妹,近年已很少人談及,這位傳奇女作家,是那年代的悲劇人物,孑然一身,有才華卻憤世疾俗,因病失救而死
有所謂「文人」批評她「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」,只是個人偏見,十三妹下筆不是甚麼「思想境界」,只是賣雜文求活。
但她寫法國的沙特,啟蒙了60年代的年輕人。
她最後的日子,住在跑馬地奕蔭街,替羅斌的《新夜報》寫稿,當時有人形容《新夜報》為「咸報」,在這麼一份報紙,寫「存在主義」、「意識流」似乎詭異而格格不入,但她因為喜罵人,會因一個字打電話到報館大罵編輯,到晚年,「大報」已不敢用她,最有人情味的,還是小報養活她。
十三妹神秘,原因是甚麼,是她的腳有毛病,難行,所以甚少出街。
當時她的稿,是找人送的,而稿寫好後,她放在門外的信箱內,送稿的拿了稿,就送落新街《新夜報》。
因為送稿的人收不到稿,回報社告知老總及副總,於是兩個人拿著送稿人給的地址,駕車到跑馬地去找她,才發現她猝死。
十三妹是風光大葬的,當時在「大酒店」辦後事,羅斌拿了1萬元出來,這數目當年不是少數目。



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

貳臣不列甲編列乙編


中國歷史中,自清朝乾隆開始,正史就有一項新的欄目,叫做《貳臣傳》。
貳臣是指:在前一個朝代做官,換天後在新朝代又做官的人,這些人大多是知識份子。
乾隆在修《明史》時,將降清的明朝官員全部列為「貳臣」,並分甲、乙兩編。甲編是對清朝「赤膽忠心」,積有功勳。乙編則是毫無建樹的明末官僚,這些官僚,部份降清是貪圖官祿,故不少被指為人可鄙。
古代中國人重視氣節,司馬遷編《史記》為何要將伯夷、叔齊放在<列傳>之首?目的就是表揚氣節,但偏偏最沒有節氣的,就是讀書人。
在清朝之後,貳臣就成為「潮流」,特別是抗日戰爭時,曾在國民政府居高官之職,卻投降日本謀權位者不少,而這些人中「自動獻身」者多。亦有被挾從者,當然,求苟存性命於亂世,寧可沾污自己的名譽,被挾從者其情可哀,亦可憫。
但在今天世界,在改朝換代後,仍千方百計鑽營求做貳臣者,無論道德、氣節均大有問題,偏偏天這類「兩朝領袖」充斥。有人面不改容,效忠完黃鬚綠眼,又要向北京效忠,嘴面最為好笑。
當然,貳臣也許有一段時間風光,但日後的歷史卻是無情的,最終不列甲編,就是乙編耳。


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


新「和番」政策


從中國人的政治智慧,看北京給特朗普2600億美元訂單,就是歷代所用的「和番」政策。
在漢朝初年,因為初建國,國力不及匈奴強悍,就是用「和番」以金錢、女人換取時問,積聚教養培植國力,現時大灑金錢,目的一樣耳。
當然,中美在貿易上,中國是出超,但在目前,仍要依賴美國市場,不過習近平的「一帶一路」就是將市場擴散,減少對美依賴。
北京撒的2600億,大部分是給支持特朗普的金主,例如德州的農產、石油商,令特朗普可以對支持他的選民有交代,難怪他把「習是老友」不停掛在口邊。
「和番」的錢雖巨大(台灣每年一半的GDP就得2600億美元)但亦有一石二鳥的作用。
美,日、澳要結盟圍堵中國、但像澳洲這個「馬仔」,又想跟中國大陸做生意,但拿出來交易的,最大宗亦是農產,現時北京把訂單都給了「美國大哥」,這個「馬仔」分不到,心裏的滋味可想而知「大佬吃盡、馬仔肚餓」。
此間有經濟報社論話「大陸用錢買蜜月期、但是會很短暫、必須制定制度來平衡......」云云。
這自然是廢話,「和番」是「為勢所迫」的行為,歷代都知道這是無可奈何的方法,是用金錢去爭取時間、空間,因為人家仍然船堅炮利,「馬仔」眾多,而自己呢,暫時力有不逮。


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


公屋愈多愈好?

港府用綠置居「替代」公屋,原因何在?
目前社會需要興建多少公屋,人言人殊,公屋愈多,公帑開支愈大,因現時的公屋圖則、用料、面積,比之60、70年代是豪華級。用建費,日常養、開支及維修來說收2000、3000元的租金,是絕對抵不過成本。(住私樓的,不少每個月管理費亦要2000多元,還未包括差餉、地租,以及大廈的維修費)因公屋只須交租,其他就由房署負責,赤字相信不少。
換句話說,公屋愈多,房署的負債愈大,因不少食綜援的、是連租也不用交,最終只能由納稅人填。
公屋愈建愈靚,政府在這方面的公帑開支愈來愈多,而用賣居屋所賺的補貼公屋這方法,隨著覓地愈來愈難,平整地皮花費昂貴,再加上人為(曾蔭權政府年代不發展土供應是停滯下來,此消彼長,要多建公營房屋,缺錢、缺地,自難滿足不了「上樓」者的需求。
在港英70年代,木屋居民如起快上樓,曾推出先繳付租金,就可入住新建的、有電梯、獨立廁所的公屋,用以舒緩建公屋資金的緊張。
現時綠置居亦屬異曲同工,反對派稱是「迫人買樓」,這不過是大喊十、嘩眾取寵,首先,市民有權不買,而公屋富戶致富後,無可能續佔社會便宜。

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

彭定康來港所為何事?
推銷新書係「門面」,最主要是威嚇在港英政府時「潛伏」,仍然在特區做官的「識做」,甚麼官呀?自然是與法有關的。
明眼人可見,現時低級掌「法」的,大部份被反對派滲透,佔中、衝擊官署的,一律判社會服務令,表面做官的是大罵犯事者,但你見過這些低級官罵完後,敢判犯罪者坐監的沒有?
但上到高級的,就公正好多,這無他,執正來做,才是法家真正精神。
老香港都記得,港英年代,在學校派反英傳單,最低代價是坐牢一年,有案例可查。英國佬從來沒有「大和解」,你敢作反,一定置你於死地,記得盧麒嗎?
當年親中的「做反」,全部嚴刑峻法對付,今天親英的要「奪權」,有誰坐監過一年?
昔日敢沖擊官衙,多多都唔夠死,老實講,港英年代會有坐幾個月監的嗎?
但律政司不是「港英舊臣」,卻是飲「港英奶」大的,他要上訴,於是幾個「小將」紛紛改判入獄,這影響不可謂不大,因接下來還有大批頭目要上庭。對大批「遺老」是好大的剌激,這些人不是譚嗣同,怎可能坐監?
於是呢位「肥彭」就來指點,初級判了刑的,不能上訴,否則就是政治檢控。
大家拭目細看﹕包圍校委主席,大呼「隊林佢」的,這樣嚴重的刑事行為,竟然又是社會服務,而這個「肥公」說三道四後,律政司有膽再上訴否?
彭定康年紀不少,坐長途機來回,即使是頭等亦好辛苦,但咁都要來,自然是代表背後的勢力。
在香港讀法律的,只能在英聯邦有出路唔聽肥彭支笛..........可以估到未來喇
於是,一如所料大叫「隊林佢」的,包圍衝門可台灣「深造」,律政司今次「聽話」不敢上訴,肥彭干預司法成功了!
後記:
彭定康來港打轉後,大家可見掌法的公開露口風,說衝擊政總的,甚麼、甚麼原因未睇、言下之意,傻仔都知乜事,一時三刻上訴的大增。
而搞選舉的,揀正人大、政協開會期間補選,又會咁嘅?

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

林佢、殺無赦

香港社會的戾氣,是否到臨界點,非要來一場腥風血雨?
不同陣營,有叫「隊林佢」、有喊「殺無赦」,講出來的,一個是大學生、一個是律師,如果是市井之徒這麼講,還可以是情感壓過理智,但這種要血拼的由「知識分子」口中宣之而出,可見理智已愈來愈少,問題是在何時由哪一方觸發。
早在1956年香港就有過左、右派血拼,這場暴動延續了5天,當時右派勢力大,由李鄭屋村撕青天白日旗開始,蔓延至當時的郊區荃灣紗廠,在右派黑社會份子煽動下,右派大肆殺左派紗廠工人,最終港英官方數字是59443人傷,但未經送醫院的死者、被燒屍的數字應該有一定數目。
港英出動英軍鎮壓,事後拘捕6000人,有1000多人定罪,港英將攪事者遞解出境有數以百計。
仇恨,在當時低下層很容易煽起,因那時大陸剛解放,「仇共」逃來港的「基層」,不少趁亂發洩。血的教訓十分深刻。
60年後,又有由台灣政黨煽惑的「港獨」,在「民主及言論自由」做幌子下,滋生事端,惹來親中者不滿,出現「殺」的呼聲。

有理由相信,臨界點爆發,首先推毀的是「一國兩制」,代價很大!
老實講,回歸20年、港人生活種種與97前無分別,甚至可以說比港英年代更自由,這是不爭事實,起碼到今天,沒有「封報」沒有「政治犯」,(某些「自封」的只是自我吹噓)我們社會雖貧富懸殊,但卻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,要不要捍衛這種生活,就要看每個人的理智。



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

中印為何不打


現代戰爭,打的是高科技武器,離不開的只有一個錢字。
中、印兩軍對峙了個多月,大陸國土被入侵,但忍而不動武,非不能也,背後考慮更多
中國外匯儲備3萬億,印度3671億,在今天要打,可以估計到誰的外儲先耗盡。
導彈、戰機動輒100萬美元計,打上一個月,很快就一窮二白。
印度擺出一副爛頭蟀樣子,但色厲內荏。
中國也有隱憂,因美國煽風點火,就是想亞洲有戰爭,好讓資金都湧入美國,令他們「工業復興」。
但多得了朝鮮金正恩攪局,因他有長程導彈、原子彈,更有一點是「窮」。
全世界中產階級愈多,愈不想當兵打仗。
二戰前德國被協約國榨得一窮二白,於是讓希特勒有機會放手一摶。金正恩如今亦如是,愈制裁愈窮,民族主義會強烈。
美國揚言開打會卯盡全力,但你炸朝鮮10次,朝只要反擊中1次就夠。當然金正恩不會咁笨,先開火,他不會先開火,只會口水戰,但美國「工業復興」就蒙上陰影。
中、印亦如是,印度窮人多,社會矛盾重,政府可以藉此同仇敵慨,所以堅持不退

打勝仗只是一時之快,但要修補破裂關係要用上很多個10年。

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

   
宜將盛勇追窮寇


毛澤東的詩句中有名句「宜將盛勇追窮寇, 不可沽名學霸王。」無論在戰場、商場、政治上,千萬不可以對窮寇放軟手腳。
對敵人仁慈,就是對自己殘忍,不追殺到底,最後後悔的是自己。
在歷史上的實例多不勝數,拿現代來說,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中國人抗日打了14年,死傷損失無數,當時國民政府的蔣介石,一聲「以德報怨」,一毫錢也不要日本人賠償,結果換來甚麼?
甲午戰爭清政府敗給日本人,人家要錢絕不手軟,並且拿這筆錢變成強國,在1931年再侵略中國。
以德並不能報怨,只要是豺狼本性,一定不會改變心腸。
不將「盛勇追窮寇」只是對狼唸佛,就像東郭先生一樣,最終必定反過來給狼狂咬。
但偏偏有人不從歷史汲取教訓,以為對敵人伸出橄欖枝,就可以「大和解」這只是一廂情願,並不是搞政治之人。
一張紙撕裂了,永遠不能補回完整,一個瓷器有了破裂,無論怎樣都掩蓋不了裂痕,如果認為「可以修補」只是天真,用天真的人去搞政治,一定陷於失敗。
敵人打不過你裝可憐,不是真求饒,只是爭取活命的空間,換取捲土再來的時間。
很可惜,社會上處高位的,充斥著婦人之仁。

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

<回歸20年>二
20年來,香港人的言論自由有沒有收窄?
1967本港左派暴動時,左報標題<青山灣出現中共炮艇>港英馬上封報拉人,現時反政府媒體,大字標題「明日上街」煽動示威,不止無事閒事。
67暴動時,除了左報外,全部媒體(特別是當時的利器電台)要歸邊撐政府,那有像今天,官營傳媒變成反政府喉舌.而民營電視亦假中立,明目張膽「以獨供毒」。
原因何在?因只要「賊喊捉賊」,整天「狼來了」,把「自由無限上綱」就可以。
這並無立場,而是老香港的感覺。
在港英年代,即使是末代港督彭定康在位,傳媒亦不敢對英皇室、港督「不敬」,叫「自我審查」美其名「報道底線」,今天則動輒叫「自我審查」證明賊喊捉賊愈大聲愈好。
早年有編輯對訪港的英公主標題「打砲迎御妹過海」,下場是被炒。現時多麼「刻薄」亦視為「新聞自由」。
為甚麼以67為例?因為當時的暴動,可影響到統治者的管治,不少人急往外逃,怕港英崩潰
香港是福地、會生金蛋,回歸前,以英資最大洋行為例,在港掠大量財富運回英國,最貴重地皮永遠在其手上:999年期,自然捨不得放手,但又怕換旗後遭針對,於是買「保險」遷冊。
回歸後,本地財閥接手,一樣掠得巨額財富,但又怕「政治變化(包括所謂民主)」來到喪失特權,於是立馬將財富移到海外,手法如英資類似,但分別是有些留財產,人卻遠走遙控;有些是走資,人卻留港看變局。
香港從來沒有人願意愛她,只是賺夠就走。97前怕中共移民走了的,回歸後見環境無變,於是又回流搵快錢,搵夠了又走,但臨走卻要說三道四,說「冇自由民主」云云,試想想若香港若不好,何必走了又回來?這類人應感激還有這塊地方給他們「掠水」,在西方,這些黃臉孔永遠是二等公民耳!

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

<小報興亡錄>四
四大日報「小報」(以出紙一張算),以《紅綠日報》的創辦人任護花最傳奇,他30年代在廣州做過記者,粵劇的開戲師爺,與南海十三郎同期,但他更勝一籌是:他可以寫小說,曾以周白蘋做筆名,寫了20多本《中國殺人王》小說,比後來的占士邦007不遑多讓,當中《大破毒氣黨 》、《大破鋼爪黨》《大戰遁地黨》等,就可見霸氣。
1938年廣州淪陷後,來港創辦了《紅綠日報》,繼續用周白蘋的筆名,寫《牛精良 連載小說,背景是西環的碼頭苦力,牛精良就是頭子,例如《牛精良大鬧西環 頗受草根歡迎而當中不少是以抗日做背景,愛國心活躍於紙上
1941年香港淪陷,任護花返回內地,和平後回港,除了復辦《紅綠日報》外,還執導演筒拍粵語片,其中以1949年購入李我的播音小說《蕭月白》的版權,請張活游、白燕主演,有上、下集最旺場。到1959年拍《多情竹織鴨》新馬仔、吳君麗主演(今天網上仍可看)為止,一共拍了22部粵語片。
他在戰後代將《紅綠日報》辦成為暢銷報,靠的是兩度板斧:一是小說,這時多是艷情小說,光是描寫男的嘴女的,就可以寫上35天以上,真是吻得「死去活來」;二是性知識信箱<金巴羅頓博士信箱>,鬼才黃霑就直認是信箱的讀者。而黃霑寫的「處女作」偵探小說《血浸藍寶石》,亦刊載於《紅綠日報》上。
《紅綠日報》據該報仍在生的作者憶述,是在70年代以100萬元出售。任護花晚年與伶星太太紫葡萄﹙馮翠華)環遊世界,還寫成遊記。今天講「跨媒體」任護花必然是代表人物。
<小報興亡錄>三.
《今夜報》其實是從《新夜報》而來,在1959年時羅斌創辦了《新報》,到60年中期,因工業起飛,市民對精神糧食有需求,於是再辦一份《新夜報》,由王世瑜做老總,馮兆榮為副,作家有盧澤漢、黃厚几等,因為主打小說、風月,一紙風行。
後來王、馮分別離開,王創辦了《今夜報》,而馮就與報壇一位姓潘的兄弟搞了一份《星夜報》,兩張報紙互相競爭,而《新夜報》的作者紛紛跳槽到這兩張報紙,銷量開始下跌,最後「摺埋」。
《今夜報》、《星夜報》收得,於是跟風的《真夜報》、《珍夜報》紛紛出現,但最後生存下來的是《今夜報》。
《今夜報》由王世瑜所創,後來賣給黃光,到後期支撐的是雅倫方,本名方榮焯,他早年是文藝青年喜寫新詩,後來轉做攝記,曾有作品獲報業公會獎,晚年則以寫馬經、採訪賽馬消息為主,在《今夜報》寫「雅倫方手記」。
當時的小報多出紙一張,除了賺紙價外,還有「電影廣告」、「舞廳廣告」、「神油」廣告幫補,這些廣告是先收錢後刊登,一登就是三天,「山大斬埋有柴」。
當時出紙一張的均稱小報,有別出紙多張的大報,中文大報當時只有《星島》《華僑》、《工商》及左派的《文匯》《大公》
除此外,當時日報的四大小報還有《真欄》《紅綠》《超然》《天下》,它們各有特色,有些是戰前一直出版,到80年代末期才消失。


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


<回歸20年>一

回歸20年,港人有何感受?
有傳媒一竹篙打一船人,隨便找些80後,90後訪問,就當代表一切,但他們能否代表所有港人,不無疑問。
香港有今天,靠的是50後、60後、70後的努力,沒有他們,不會有今天的繁榮。
不同年代的港人,對回歸的感受截然不同。
香港是否在英國人管治下勝過今天?有些90後說回歸前「美好」,但大部份戰後至70年代在港出生的港人,並不覺得英國人好。
在1984年前的一大段日子,華人是「二等公民」,英國人治下,不懂英文的,永無出頭。講教育,舊日小學要交學費,無錢無得讀,看看舊日「粵語殘片」就知。
想讀中學?考不到會考,有錢就可誼讀私校,冇錢就做學徒,做工廠妹。會考即使中文、數學是A,但英文不及格,不單入不了大學,還考不得政府工。現時要學「普通話」有人認為是「赤化」,但在回歸前的英文至尚又如何?那時的「奴化」教育就值得歌頌?
講住屋,今天的板間房「不人道」但昔目的徙置區呢100來呎一間,沒有獨立廁所、浴室、廚房,在建這些大廈時,何曾考慮過這是否「非人生活」,現時上不了公屋就「呱呱嘈」但昔人的木屋區:筲箕灣的馬山、銅鑼灣的蓮花宮山,未經歷過那些目子,就說昔日好,好在那裏?
今天不會餓死人,衰極有綜援,昔日冇錢,港英收府不會照顧,有人行乞被捕,要求法官給他「人道毀滅」你聽過未?
50、60後是在紗廠、串膠花、製衣等消耗青春,改進生活後,內地的偷渡容湧來了,上一輩並沒有排擠他們,這些人現在就聲稱「代表港人了,但在戰後土生土長的,聲音又在哪裏?

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

香港新一屆政府即將上場,暫時是「風雨前的沉寂」,搞政治,不是智商高就可以解決,有人吹噓智商160,以此大肆自我抬舉,但試想想,愛恩斯坦、霍金的智商比160更高,但他們都有自知之明,不會搞政治。
搞政治的歷史例子,是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劉邦,他是半個無賴出身,亦可以說「不是知識份子」,但他就是有辦法令有才學的武將、文臣聽他的,這就是政治人材。
今天是知識世紀,搞政治,各國都有培訓政治人材的學府,出名有法國「巴黎政治學院」、英國有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」、美國耶魯、哈佛都有政、經。但香港呢?過往那家「天子門生」大學只是培訓僕人,在回歸前充當馬前卒,但回歸後這種「特權」消失了,於是轉為反政府。
當然,現代社會和過往不同,以美國來說,要「社會公平」,民主黨的醫保,是要中產和富有者多出一些錢,替窮的分擔保費,但共和黨認為不公,特朗普就是因此成為總統。
在香港,納稅比美國更不公,主要納稅者是中產,他們納的薪俸稅佔了稅收12%,但只是納稅並無福利,有人一年得10個多月算有收入,其餘1個多月的交稅去了。中產沒有公屋等福利,最能「享受」的是意外傷病時才得到醫療。比起美國,香港的中產是「看得開」,至於此間的超富,有人每年只交數百元薪俸稅,但掠奪了大量財富,亦造成近年仇富的根源。
要解決社會矛盾,是怎樣將財富公平分配,但反對派歸咎政治上的「不公平」,這不過是掩眼轉移法。

香港沒有政治人才,但搞政治是高薪收入,拿「垃圾會」的議員來說,每人月薪近10萬,還有各類津貼,一年只需工作10個多月,在4年任期,平均收入每年412萬多,4年共收1690萬,但回歸20年,特別是反對派為社會做了哪些好事,而官員收入更高,局長是一個月32萬,但有多少「做好呢份工」?

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

<小報興亡錄>二.
研究香港草根小市民的喜好,在今天的形容詞叫「貼地氣」,舊日的小報是最能反映。
73年時《今夜報》銷量達到每日5萬份,那時每份零售2毫,扣除發行價後,日收數千元,開印刷機就像印鈔票一樣
《今夜報》的王牌「專欄作家」老差、王保定(其實同是一人),每日收到讀者來信不少。
那年代的大報,是不屑有色情小說、召妓指南的,另類小報正迎合中、下層讀者需要,所以能生存這麼久。
出紙一張的小報,並不是全部涉色情,當時左派的《香港夜報》、新午報《田豐日報》是正派的,在67暴動被封報後,不少轉為馬經主打。亦有右派的《萬人日報》以政治掛帥,不停打筆戰,最著名是與《華人夜報》開火
亦有小報是主攻當時最興盛的地下賭博「字花」貼士,吸引小市民購看,亦有以跑狗貼士招徠的,那年代的小報可以視為「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」。
《今夜報》出版至97前才結束,最後一段時間,它的「報社」在北角道,但銷量已江河日下,因95年面世的《蘋果》風月版比《今夜報》更「多彩多姿」,它只是小本經營(在80年代依附在韋建邦的《今天日報》出版,只佔幾張寫字檯,《今天日報》結束後,能多撐幾年,靠的是「肥公」主打的「換妻」等活動,其次是馬經,在小報來說算長壽的了。



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

特朗普訪沙特目的

美國的特朗普出訪,為何要到沙特阿拉伯?現時目的昭然若揭,就是將戰場搬到伊朗,讓回教徒自己打自己。
中東的政治生態脆弱,回教什葉派與遜尼派水火不容,過往靠政治強人鎮住,薩達姆在伊拉克、卡達菲在利比亞、老阿薩德在敘利亞,可以令國家統一起來,但西方用武力將政治強人一一搞掉,所謂「阿拉伯之春」就是死亡之吻。
現時仍未搞掉,但最有實力的,剩下伊朗,美國煽動有錢的沙特出錢,用伊斯蘭國搞伊朗,只要伊朗亂,影響的是整個世界局勢,包括中國的一帶一路。
美國佬的手法,現時不會赤膊上陣,而是在背後煽動、攪風攪雨,表面上是「封閉自己」但目的是「只要外面世界大亂,錢自然流向美國」,目下歐洲因英國脫歐瀕瓦解,又被恐襲風聲鶴唳、始作俑者是誰?
美國自1945年後,斷續打了很多場仗,搞到滿身外債,靠借來撐經濟,他們終於學精了,就是煽動「鬼打鬼」自己在後面大做武器生意,好過赤膊上陣;只要工廠有工開,懶得理室溫效應。

而伊朗一亂,俄國後欄,中國西向都會受影響,卡塔爾在中東位置重要,又同伊朗有偈傾,先搞掉這個財多、人少的小國,就是第一步棋,接下來才是「戲肉」。

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

五德始終火運旺

玄空飛星術,以九星運行而帶動五行,來推測地運、國運,有人研究中國國運如何?
舊日認為國運是「五德始終」,即在王莽篡漢之前,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。交替順序為:黃帝(屬土)朝(屬木)(屬金)(屬火)(屬水),新興的勢力所屬的五行,剋倒前朝的,就可取代天下。
王莽篡漢後,採用了當時儒學宗師劉向父子,所研出的五行相生說,認為
黃帝(土)夏(金)商(水)周(木)漢(火)。土生金,土氣盡就金興,金洩盡則水來,水生木,木生火。
這說法一直到明朝屬金,金洩生清朝,清朝是屬水,單是國號清就反映五行屬水,水生木,所以民國屬木(看今民進黨之綠就知天意之玄),到中共建國,五行屬火,看五星旗就知火之勁。
但火的運有多久?
照空飛星來說,現時地運是下元八運,八土旺至2023年,但2024年開始,地運是九紫火運,中國最輝煌的年代可能就是2023起的20年,所以一味唱衰大陸的那些人,可能到死一日都難見大陸「衰」。

天機如此,不是幾個人之力就可對抗的。

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

<小報興亡錄>一.
香港報章輝煌日子在70年代,那時全港有近98份大、小報章,那年代亦是文人辦報最好的時代,做一份小報,35人就可開檔。
小報不必靠廣告,而是賺紙錢,即是賣多一份就賺多一分錢。
舉例來說,著名的富豪風水師陳朗(陳伯),來港後就辦過一份《今報》,後來雖然結束,但知道陳伯做過報紙的人不多。
小報的特點,並不是靠新聞,而是靠副刊專欄及小說,例如70年時的《紅綠日報》,就是以艷情小說吸引讀者。
小報之「小」,除了風格外,出紙一張亦是特點(有部份還出紙半張),小報主攻是特定的讀者群,例如《真欄日報》,是以報道粵劇為主,包括戲班消息,粵劇曲詞、新劇內容。《天下日報》則是以象棋為賣點,棋的殘局破解成為招徠。
另一方面,香港在67年暴動平息後,經濟起飛,輕工業發達,不少工人都是初中、小學程度,打工有錢了,飽暖自然思淫欲,小報有很大部份,亦是迎合這階層,不求深奧,只要「咸濕」,例如《今夜報》就是其中一份,1972年創辦,辦報的王姓老闆,化名「老差」寫《摩囉經》,講壯陽,冶遊心得就成為賣紙保證。
《今夜報》後來賣盤,一直經營至96年前後才結束,是「長命」小報之一。
因為《今夜報》賣得,於是《星夜報》、《真夜報》等亦面世,雖然壽命很短,但亦造就報業年代輝煌,那時400萬人地方,有近100份報紙,可以說「空前絕後」。


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

八字來源是<易經>,不談「怪力亂神」的孔夫子,晚年看<易經>就看到不捨得放手,連紮竹簡的皮帶亦爛了3次,可見玄學的構成連大儒亦著迷。
八字由一個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時,構成的天干和地支組成,通過五行理論,論人的強、弱、順、逆。
八字重視出生時的節氣,道理就等如夏天生的菜不如秋、冬,冬天生的瓜不如夏天。每個人出生時的五行強弱,可決定其命運的好、壞。
五行的生、剋就產生「十神」,裏面包含了整套中國的人倫理論:
生我、保護我的五行,為正印、偏印,代表人倫上的母親;
剋制、規管我的,是為正官、七殺,亦代表工作的上司、在女命是丈夫;
我生的五行就是傷官、食神,反映人的精神、智慧,亦代表子女;
與我相同的五行,稱為比肩、劫財,除代表兄弟姐妹、亦代表朋友、同事;
我剋、可以掌控.支配的為正財、偏財,亦代表妻子、收入。
舊日農業社會認為:子女多可下田幫手就可生財,於是傷、食生正、偏財。有錢可以買官做、可左右政府,於是財可生官、殺。官府手上執有大印,作為權力象徵,做官才有印,於是官、殺生印。
舊日是一個家庭愈大愈好,於是兄弟姐妹要多才會繁衍,於是印生比、劫。
十神生剋反映了社會倫理,亦代表每個人的興、衰。通過十神的生、剋、制、化,可以演算每個人一生的財運,事業,健康,婚姻等。
五行要平衡才好,你的八字中若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每樣都有一些,運勢自然好,但大部份人,八字中不是有某一種五行多,就是有某一種少,有些缺乏的、你很希望要的五行,就是你的喜神、用神;但有一些太多或對你不利的五行,最好少碰上的,這就是你的忌神。
每個人一生中都有若干個大運,每個大運主宰10年,若你命長,可能遇上8、9個,若短命一般亦有4、5個,大運若逢你的喜、用神,那10年自然事事順心,但遇上忌神,則當黑了。
不過大運不好未必盡壞,因為還有小運,就是每年的流年。流年若逢喜、用神,這一年也會有小順。
認識八字,不一定可以趨吉避凶,就像做基因測試,知道身上有癌細胞,就要及早預防,希望減慢發作,但發不發作,仍是要看天。

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

近日朝鮮半島「戰雲密布」,好多人避去南韓旅行,但是否會打?
美國特朗普雖然聲大夾惡,但都是靠嚇居多,兵法上有「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也」。若要炸朝鮮的核設施,何必大張旗鼓?
鬥而不破,對美國好處多,其一是「薩德」反導彈可以長期布署在中、俄門口,若平壤沒有核武,「薩德」留韓說不過去。
本來美國以為「經濟封鎖」有石油資源的伊朗都頂唔順,何況冇油的朝鮮?但平壤近年非旦「不死」而且愈來愈「有實力」,這就令美國佬不滿,「項莊舞劍」意在北京耳。
美國揹的債愈來愈多,要再打一場仗,未必仲有財力,特朗普的偶像是列根,這位戲子總統就是一味靠嚇令蘇聯不斷加軍費,最後解體。
這世界發展最「蓬勃」的是詐騙,一個電話話係公安,可以嚇、騙走數以百萬元,外強中乾的強權亦係靠嚇、騙耳。以美國的科技,相信知道朝鮮的「核武」是否達到威脅的程度不難,在南韓,美國人干擾導彈的電子設施相信不少,否則朝鮮的導彈試射,不會頻頻升空後就墜落,也許是「未公開的祕密」。
南韓受制於美國人,目前「山雨欲來」的局面,必重創其經濟,投資者縮沙,遊客卻步,影響不是十天半月,而係「年」。
日本就想打起來,希望再來一次「炮聲一響、黃金萬」,所以聲聲話「準備接收難民」,因中、韓國力受損的話,他們就可得益,而益處甚大。
現時球落在北京腳下,如何安居平五路,既不傷朝鮮感情維繫這緩衝區,是頗考智慧的,朝鮮是朱元璋起的名字,人家用了數百年,難得矣!

拋浪頭與打真嗶

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

在風水上有所謂「巒頭」與「理氣」,不少「大師」對這兩個名詞解釋一舊雲,令不少想研究風水玄學的一頭霧水。
簡單一點解釋:「巒頭」就是空間的頭頭,例如崑崙山是中國的「龍脈之始」這就是「山巒之頭」。一個住宅,睡房「巒頭」自然是睡的床,客廳「巒頭」自然是沙發……. 而「理氣」呢,就是如何擺放好睡床,因地運每年方位好壞不一,你入住時東面好,床向東,但一年後到哪方位好?那就要「理氣」,及早推算,用方法來化解,簡略一點是做好擺設。
這就是風水上「巒頭」與「理氣」最簡單的解釋。等如「命」與「運」分別,「命」就是打麻將時剛豎起的13隻牌,好、壞冇得改變。
但「運」呢,就是接下來摸到的牌,可以令到整手牌改觀,你識拆牌,將摸回來的牌接對,就可食出餬,你不懂得利用摸回來的牌,食不出餬,就是走運,錯失運氣,命運就是如此耳!
至於豎起13隻牌的好、壞,就要看你積福的因果,福厚,自然13隻牌齊章,前世沒有積福,自然開出來的牌「九唔搭八」。
人的一生,其實可用「一命二運三風水、四積陰德五讀書、六名七相八敬神、九交貴人十養生」來形容。
「一命二運」是前世修來,古人認為與「四積陰德」有關連,而「五讀書」是後天努力。
此外,環境配合是「三風水」,再加上「六名、七相」你父親幫你起的名字夠不夠響亮、令人是否容易記住;而你生出來的相貌(特別是女性]是否漂亮吸引,氣宇是否軒昂,對運程也有幫助,近年有明星銀色事業不順就改名,去整容隆胸、拉皮、打肉毒桿菌,不外乎想改運。
至於「八敬神」指的是心靈健康,若心理質素差,又沒有宗教信仰,有抑鬱症,自然冇運行。
最後是「九交貴人」所謂「貴人」是與酒肉朋友相對,凡願意不時嘮嘈提醒你的、願意遇困難無條件幫你的,教你處事並提拔你的,這些就是「貴人」。至於「十養生」就是懂得保養自己,酒要適量,不暴飲暴食,休息睡眠充足等。
風水,是唯一有關環境的,有一些基本的認識,絕不是迷信。


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

香港特首塵埃落定,但社會撕裂則無法縫合,這是「民主」所造成,無論哪一派上埸亦如是。
最好的例證是自稱兩岸「民主垂範」的台灣,民進黨再上台,所謂「政黨輪替」帶來甚麼?
分裂源於沒有「包容」,只有「偏聽」。現時社會的氣氛,再無「兼聽則明」,這是資訊發達、傳統紙媒沒落造成。
因為資訊多,時間有限,所以一般人只選擇「同聲同氣」的來看,對於「敵營」的不屑一顧。台灣如是、香港亦如是。過往資訊不發達,沒有網媒,報紙老板雖有立場,但報道時編、採會不偏不倚,力求公正。
但現時要迎合「市場」,大部份媒體都有立場。有吹噓「最有公信力」的,其新聞立場「鮮明」,只討好一方,醜化另一方。
傳媒淪為煽動工具,黨同伐異,不撕裂難矣。
在港英年代,傳媒是受到約束,觸犯底線會封報拉人,現時有「言論自由」的「護身符」,變成冇王管。
「民主」的流弊,給政治利用,中東的「阿拉伯之春」原來是毒藥,現時災民遍野,不少人懷念過去的獨裁者,起碼生命、財產還有保障,現時讓「民主」撕裂,生靈塗炭。

民主變我有我作主,難怪不少台灣人懷念蔣經國。
撕裂永遠難修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