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鬧得沸沸揚揚,是傳媒的「公信力」。
究竟傳媒的「公信力」是如何評估出來?據說是打電話訪問了不到一千人,內容是問受訪者「你認為某報可信嗎?你給多少分?」受訪者給「高分」,「公信力」就高!如斯評級,說科學嘛不像,論兒戲則「煞有其事」,還要「昭示公眾」。
為何不科學?因為受訪者未必逐一看過這些報紙,亦非在內容報道作比較,而是憑「印象」給分數,靠「主觀」打評語,如果這樣就可判斷一家傳媒的公信力,對新聞從業員是否嘲弄?
選美,也要穿泳衣顯示身材無花假,接受司儀訪問看談吐,評頭品足一番才給分數;評價一家大學的地位,起碼亦要看師資、藏書、研究成果,才得出較科學的結論,若打電話問市民「你認為香港哪一家大學排第一?」「那家大學新聞系最好?」然後就作高、低之判別,可以令人心服嗎?
香港雖然有七百萬人,卻有十來家報紙,但甚少市民是每張都看勻,買報紙的只看合自已口味的,其他甚少觸及,即使是免費報,亦非張張有人拿來看,但要評「公信力」竟然隨便(講得好聽是隨機抽樣)找一個牛頭角四嫂或中環白領,來「肩負大任」,這是不是兒戲?受訪者會否有「先入為主」而影響評價?由一千個人不到,「肩負」起全港700萬市民的「公信力」,就像由選委會選出特首一樣,「認受性」的帽子大矣,有這麼大的帽子,搞都搞得似樣些吧!
千人肩負的「公信力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