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佔中的廣告,有四個大字「水靜河飛」,這是廣東俗語,意思是「一個人都冇、靜悄悄」,而「水靜河飛」因口語訛傳,原詞係出自元曲,十分古雅。
先看來源,元•無名氏的《雲窗夢》有「我則道地北天南,錦營花陣,偎紅倚翠,今日得個水淨鵝飛。」之後關漢卿的《望江亭》「你休等的我恩斷意絕,眉南面北,恁時節水盡鵝飛。」可見,「水靜河飛」原來是「水淨鵝飛」或「水盡鵝飛」,是元朝人的口語,但傳到廣東就變成「河飛」了。
廣東話保存了大量昔日官話轉過來的用語,粗俗一點的例子是「召妓」,變成粵語的「叫雞」,而雞亦不幸成為妓的「代名詞」。今天用「水盡河飛」不能話錯,因為已經約定俗成,等於廣東另一俗語「朝行晚拆」一樣,大家都明白係乜意思。
要撥亂返正,傳媒應該負起責任,但此間中文,一文寫成「一蚊」,使錢寫作「駛錢」、「洗錢」,編輯與記者水準唔夠,習非成是,今天寫一文,分分鐘被改為「一蚊」,有乜理由中文唔低落?
廣東人接受外來語變成口語,不過因為讀音,很多時變成「啼笑皆非」,例如Fans在傳媒筆下變成「粉絲」,真不知是吃落肚還是捧場的人,老竇變成「老豆」,又是可吃的,百數十年後做訓詁的,不愁沒有話題。坊間若有一本「廣東俗語辭典」之類的工具書,對寫正字是有幫助,很可惜,到今天,一本夠份量的也沒有,有人經常大喊十,要保衛廣東話,但一些工夫也不做,何來傳承?
口語出錯水靜河飛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