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50多歲的中年人,家裏有老婆、有10歲不到的兒子,還有要供的一層私樓,做了大半生文職工作,突然有一天被裁員了,那份徬徨可想而知。
要再找同樣級數的工作,年紀大,幾乎不可能,即使放下身段,但在就業市場,這把年紀,有人會叫「年紀大了,還是退休吧!」但往後生活怎辦?
在新聞界,曾有真實故事:一個中年編輯,服務的報館結束,在報紙越來越少的環境下,找不回同樣的工作,為了一家大細生活,他毅然轉做「保安員」。但命運弄人,公司派他的崗位,竟然是到另一家報館做「門公」,出出入入的,不少是他認識或共事過的行家...結局有兩個版本,一說他做了幾天後「自動消失」;一說保安公司接獲電話﹝自然是行家打去的),將他調走。
雖然職業無分貴賤,拿得起放得下,但「面子」問題始終令人心戚戚,中年才遇到壞際遇,是命蹇抑或嘲弄?
這令人想起一句詩「殺人無力求人懶、千古傷心文化人」,詩是田漢寫的,前兩句是「爺有新詩不救貧,貴陽珠米桂為薪」,寫的時候是抗戰,與現時一樣,謀生不易,低聲下氣去求人,即使不遇白眼,恐怕亦是碰壁居多,三、五次下來,自尊心全失,想開口亦會把說話吞回肚去,三兩個月後,自然消極。
各行各業,都是喜年輕厭人老,故中年失業,一是「鋸低檯腳就檯圍」,一是自行做小生意去,但今時今日,本錢、租金談何容易,香港社會怨氣大,不是沒因由的。
*千古傷心文化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