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昔日有首打油詩,作者逸名,詩能留傳,多得<通勝>收錄,詩是這樣:「我也曾經養我兒,我兒今又養孫兒,我兒餓我由他餓,莫教孫兒餓我兒。」,傳說是廣州一家茶樓,掛在當眼處的,舊日的人做宣傳,文化氣息濃,不像今日賣廣告的硬銷。
而「老竇養仔、仔養仔」這話,相傳亦是由此來;不論古今,做人子女多是「親」媽媽多過「錫」父親,若用三春暉來形容母愛,則「老牛舐犢」算是古人頌父的少有之作。因為對父親的感情較淡;原因是舊日做父親的只負責「養」,而「教」的責任則落在母親的身上,到今天不少家庭亦如是,廣東話中「有爺生、冇乸教」就是很惡毒的咒中說話。因為子、女接觸父親較少,做仔的「唔養老竇」是一點也不出奇,有心人提醒一下,帶老父上茶樓飲餐茶,婉轉含蓄盡得風流。
西方人的母親節在1907年始成事,並定在5月第二個星期日,到1913年成為美國「國定節日」;而父親節呢,則在1910年才成事,在美國定為6月第三個禮拜日,到1977年當時的尼克遜總統才簽署法令成為「國節」,跟住就向世界「傾銷」。
對雙親的愛,不應是因有節日,才會在這天帶帶父親上茶樓,還要雙親一早到酒樓輪籌、霸位,到有位了,做子女的才施施然而來,這樣賀節,不過是門面形式,全無靈魂。更甚者有子女到父、母親節,才從老人院接他們出來,飲完茶就「送回去」,平日甚少過問,老人院費用最好是政府負責。但老人家有事,觸及院方要賠債的話,「孝子賢孫」就聲大夾惡,開天索價,香港有這種文化,才是悲哀!

養兒防老破產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