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

題:肖豬害太歲但無礙
再看餘下馬、羊、猴、雞、狗、豬六種生肖。
*肖馬人士,逢猴年是一顆吉星也沒有,在玄術上、只有借對宮肖鼠的吉星,但借人的「光」,始終不及自己的強,所以2016年平平無奇,因命中有天狗等凶星(因是掃把星﹔,做事容易功敗垂成。
*肖羊的人,猴年只有一顆吉星「紅鸞」。這是乙級星,代表這年桃花多、有異性緣,從現代角度看,有桃花伴之是破財,或再加傷身之局。不過此星代表2016年人緣好,不愁寂寞。
*肖猴人士,2016是犯太歲,一個人的本命生肖與流年太歲相同,表示流年有阻滯,而肖猴人命中這年有「文昌」、「歲駕」。文昌是甲級吉星,利讀書考試,無論升級試、入職試都順利,學習亦會快上手。而歲駕是三、四級吉星,指舊日王帝坐的轎,即是有人同你抬、擔,有權之象也。故肖猴雖犯太歲,但利功名,出入有侍從,不算太壞。
*肖雞的人,猴年有「太陽」、「天乙」、「天空」,太陽是甲級吉星,主有權力、貴氣,但在酉時是傍晚57點,夕陽無限好格,不能光照全年,天乙是乙級星,《通勝》常有「天乙貴人」,即是有助力之人,而天空,亦是乙、丙級星,雖有進財但會波動。2016肖雞有貴人助,但賺錢會多起伏。
*肖狗人士,猴年沒有吉星,借對沖的「龍」的星曜、但「華蓋」只是有清名,故肖狗乏善足陳,若八字不合流年,最好是沖喜一下,否則「無乜好事」。
*肖豬人士,2016害太歲,害就是「不合」,給人「整」之意,但影響較沖太歲為低,但有三吉星「太陰」、「地解」、「玉堂」,太陰是甲級星,而在亥時光亮,故豬女最有利,她是純和,有人緣;而地解星是乙級化災吉星,至於玉堂
是乙、丙級星,遇之有好事來。故肖豬2016年雖被「整蠱」但有吉星,故逢凶化解,冇事!
筆者不將十二生肖凶星列入,是因為每年人必遇上壞事,無可避免,若命中避不過,知道只會心憂,而星曜對人的影響,大概只是這樣。



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

題:鼠牛在猴年有少許權力
十二生肖在猴年的運程,筆者研究後,與坊間《運程書》有不同的看法,先由鼠說起
*肖鼠的人猴年有三顆吉星:「三台」、「將星」、「唐符」。三台是乙級星,力量不及甲級的紫微、天機等星,代表遇事有助力,有人緣,將星亦是乙級,古代將帥喜見,今天若非軍、警此星助力有限,可能是老闆給予小小權力之類,而唐符是丙級星,代表令旗,與將星合用,就是可以拿旗發號施令,但非擁大權,故肖鼠者猴年運勢是在「權」方面有些少好處。
*肖牛的人亦有三吉星:「月德」、「天喜」、「國印」。月德是乙級星,可以逢凶化吉,但命裏逢大劫,則不能全化解。而天喜星亦是乙級,主有異性緣,今年較風流;而國印星亦非甲級,表示可掌印,打工者有機會升級。肖牛者猴年有機會掌印,而權力是最好春藥,於是有異性緣,小凶可以避過。
*肖虎人士,猴年沖太歲,運程起伏變化大,但是好是壞就看個人八字。不過今年命逢兩吉星「天解」、「驛馬」。天解是乙、丙級吉星,可以化解官非、小災劫,在沖太歲之年遇天解星,可以說是好事,而驛馬主奔波、要走動外出、旅行、出差、搬家、轉職等,經常與移動有關,沖太歲之年遇這星,肯定2016年是不安定的一年。
*肖兔人士,猴年有「紫微」、「龍德」吉星,其中紫微是甲級星王,可以解諸星之惡,不過,肖兔遇紫微星是在清晨57點,這時雖有星光,但威力已減弱,而龍德雖乙級星,亦可逢凶化吉,象徵有貴人相助,但因星光不強,所以肖兔今年順風順水,但非大吉大利,夜間工作最好,因吉星這時最亮。
*肖龍人士,猴年逢「華蓋」吉星,這是乙級星,像一把傘,在紫微星旁近王者,故甚為貴氣,舊日代表清高,適合文士、僧道,現時則表示在藝術上,故肖龍之人在猴年會贏得名聲,但僅是這樣耳!

*肖蛇者猴年是「刑太歲」,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。刑,指的不是正面沖,而是側面沖,故變化沒有肖虎的大,而有「天德」、「福星」、「祿勳」都是四、五級的吉星,力量有限,更逢白晝,助力更少。天德表示有貴人,福星可逢凶化吉,而祿勳表示有建功、升級加薪。若勉強解釋為遇到賞識,又有表現,可升職加薪,但可能遇沖有變化。(三之二)

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這個世界永遠是聖賢太少,狂人太多,他們一旦掌握強大的國家機器時,就是人類浩劫的開始。
此問有人經常揚言:「民主」未必可以選出好的政客,但一定可以篩走「壞的政客」,但是否這樣?
德國的阿道夫‧希特勒在1932年是以高票當選總理,進而成為德國元首,他競選時的口號是「提高德國民眾生活水準,降低失業,促使德國經濟快速發展,重新強大 」,於是在1937年開始發動二次大戰,種族清洗。
德國當時是科技最先進國家,可以說在世界之先。但一個希特勒,就將德國從一流國家,打成二流,德國人選了他,全民付出代價。
時移世易,今天看看美國。
美國人是苦悶的,他們的科技與武器,領先全球,但負債亦是世界第一,繁榮背後,是借新債付舊債。還有,他們以世界警察自居,窮兵黷武,招惹仇人不少,其中與回教的一派結下的樑子,可能幾個世代也化解不了,美國強,人家弱,但就像大象鬥老鼠,要「消滅」對方不易。
美國人選出共和黨的小布殊,但他打開「潘德拉」的盒子,用武力搞亂中東的平衡,而強行「推銷」所謂「民主」到文化有別西方的回教世界,再由奧巴馬發酵,結果炮製了「伊斯蘭國」出來,成為纏擾大象的小老鼠。
大象拿老鼠沒有辦法,糾纏十多年軍費消耗不斷,但「火」就是不熄,這造成美國人躁悶不滿。特朗普廣受支持,反映了部份美國人心聲:擁有世界至強軍力的,為甚麼踩平不了伊斯蘭國,為何不可蠻來一次?
「民主」是否一定正確?


題:「民主」作的孽

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

北京改革軍制,看來並不是新領導人要抓兵權,而是時移世易,在指揮上不得不變。
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役,展示了現代戰爭的新打法:兩陣對圓,士兵現時再無機會衝至敵陣百米前。
美軍是先派無人機偵察,找出敵陣部署所在,跟著用激光導向炸彈、巡航導彈向目標轟炸,把伊拉克軍轟出陣地,之後戰機飛臨掃射再炸,驅逐殘存伊軍四散奔逃,美軍之狙擊兵,射程遠的重機槍就逐一收拾。
這種打法,不少伊軍連敵人的面孔也未見到,就成槍彈下亡魂。伊軍欲在後方集結機械化部隊反攻,在偵察衛星日、夜監視下,一有發現,巡航導彈、轟炸機就如蝗飛至,兩次伊戰中,那幅過千輛坦克、裝甲車在沙漠上被炸成廢鐵的新聞照片,令不少軍事評論員瞠目結舌。
如果再區分海、陸、空軍分別單獨作戰,沒有統一指揮,在現代戰爭中是必敗無疑,北京要改革軍制,實行海、陸、空統一指揮、協同作戰,是追上世界軍事潮流,而大力發展海軍、空軍,亦是從兩次伊戰中吸收到的教訓。因為敵人的船艦若在東海外發射飛彈、長三角的工業地帶、福建、廣東等都成為靶場。
今天打傳統式戰爭,陸軍再非主力,在武器日新月異,加上人命矜貴,再不改革整個軍制系統,失卻先機,就只好招架捱打。


現代戰爭三軍統一指揮

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

2016是猴年,流年似乎不太好,根據玄學來說,這年是盲年,但令人最在意是雙破日。
第一個破日是新曆11日,接下來農曆年初一(28日)亦是破日。一年之計,無論新舊曆皆非「好日」來,令人相當錯愕。
在過往視為「凶」日,不論紅、白事均不宜擇這天進行,宜靜不宜動;但現今解釋是負面的氣場強烈,若衝之無益。但時下喜倒數迎新歲,千百萬人叫喊,是否衝之而來?
有人話雙破之年不好,因「破」含有「破壞」、「破裂」之意,而2016是港、台選舉年,而「民主」的負面影響,在中國人的社會是製造撕裂,凡選舉必相互抹黑、撩事生粗,可以說與玄學不謀而合。推而廣之,不止是兩岸,恐怕整個世局都受到衝擊。
而來年利東、西方不利南方,破日在午位(南)產生的負面效應較大,除了香港外,南亞及南海相信亦不平靜。在玄學中有天象示警,猴年是不好年份,懂得多少術數的人都知,但「唔好」到甚麼程度,則無人可測到。
在飛星來說,猴年是2黑土星入中宮生旺,它本來是粒凶星,但入中宮後凶的程度減弱,就像賊頭被招安做了將軍,自然不敢亂殺人,但凶性仍在,就看何時、何地發作一樣。

題﹕明年雙破日唔多好

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

因為有專家跳出來指指點點說,「區議會投票是年青人對政治關心」、「年輕人將左右未來選戰」云云,於是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。
其實看看真實數據,香港選民是怎麼一群?
2040歲男性選民約80萬人。
2040歲的女性選民約100萬人。
4060歲以上的男選民約120萬。
4060歲以上的女選民約145萬。
從數字看,中老年選民仍是較多,不過投票率可能不是太高,但中、老年人願意給年輕人「玩、玩」的話,加上年輕的選民投票又多了,就會出現區議會局面。
來年立法會選舉又如何?
區議會時沒有觸動中、老年人「神經」的議題,但立法會選舉時就有!
那就是「全民退休保」問題。
目前由「貳臣」搞出來的方案,表面是「人人派」怕「尾大不掉」成經濟負擔,十分堂皇。但從另一角度看,卻是另一次分化。納稅的中產會問「為甚麼交薪俸稅有我份,但公屋、退休保就冇我份?」處理不好,隨時是炸彈,因為中產的中、老年選民會運用選票。
阿爺大方讓港方用「貳臣」,但難保冇古龍式武俠小說中的「死諜」?他們效忠是誰?可以說撲朔迷離。
全民退休保是挑動中、老年選民條「筋」的大問題,反對派隨時藉機大做的,他們的「大喊十」伎倆,見到蚯蚓叫蟒蛇,是十分成功的。記住2017還有特首選舉!


題:區選帶來的小思考

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網上世界沒有包容
區議會選舉後,建制派「表面風光」,其實是危機湧現,要在2016立法會選戰中佔優,很多地方要注意:
*互聯網的功用,除了散播訊息外,最大的作用是「埋堆」,一「埋堆」就受到組群影響,青少年最怕是受到排擠,因為怕被孤立,所以必定跟「大隊」走,這現象愈來愈烈。
*在網上世界,永遠沒有包容。所謂「組群」成員是同一鼻孔出氣,不會有另類聲音,他們只看、只聽與自己「同一頻道」的,而不會參考「敵對意見」,所以想用「道理」去爭取反對派,是徒勞無功的。
*作為煽動的媒體,其挑起同路人的心理永遠是:小事化大,一定要做大喊十→凡敵人,必然無所不用其極醜化,把他的「醜事」盡量放大、喧染→同路人出事,用盡方法漂白→用盡方法挖敵人的瘡疤並將之公開擴大→對敵人不利的消息,即使是空穴來風,亦要繪影繪色大做→將同路人一方描述成「弱者」、「受欺凌者」,煽勳同仇敵慨心理。
今時今日,有人不斷宣揚「傳媒要有立場」,將過去報紙中立的傳統打倒。在選戰時,這種手段是非常有用。為了要保住這些手法,要「扒糞」,必須動輒抬出「新聞自由」這塊神主牌,在竊聽等不道德手法,都可以用「大眾知情權」來「理曲氣壯」,未來選戰上,必定更密集採用。

建制派在互聯網上做「工夫」較慢,在地區上雖落力。但在年輕人,中學、大學卻全面失守,在這方面要奪回不易。

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

講到辦大學,昔人比今人優勝,蔡元培主持北大,有雅量容納保皇的辜鴻銘與維新的胡適,各自論述,各家爭鳴,成為美談。
大學是為研究而設,不是為某些人而辦。
但此間某些「學府」表面標榜「學術自由」、「用人唯才」,骨子裏是,黨同伐異,這樣又怎會有研究成果?因精力都用在拉幫結黨去了。
至於在教育方面,「用人唯才」更可嗤之而鼻。早年有人在港會考,中國語文拿A,中國文學亦拿A,但英文欠佳,只好赴台讀大學,讀的自然是文科,回港後,見有夜校「登報」招中文教師,那家中學在橫頭磡,名為「招才」卻是裝模作樣,因夜校教師多為一家大專在學生,晚上兼職找外快用,此君被「預設」不會成功的「面試」耍了一輪,才知所謂「教育界」如夜間之黑暗。
到今天,所謂「大學」遍地,但亦非「唯才」而是「看黨派」,以本行來說,即使有30年編、採、主筆經驗,若沒有「埋堆」看看要教書將經驗傳授,有誰請你?有人反政府時,動輒抬出干預「學術自由」,其實怕擁有之權旁落耳!
此間開設大學歷史不可謂不久,何曾見過拿「諾貝爾獎」之輩?其「學術」有多少成就?
日本在學術上已不斷改革,其學府有逐漸棄文科而專攻理科,是看到大學首要是為研究(有志研究的教師、學生)而設,才會光輝不斷。
看看此間,花納稅人公帑不少,卻是「關門爭權」,則何須這麼多「學府」?

香港何必多「學府」

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

習近平會見馬英九,談了一個小時不到,如果說有「成果」,大概是設立了「熱線」,但作用有多大?不過是表面工夫耳。
習肯「平等面」,這一招令馬英九拿了彩,蔡英文呷著醋,而北京就亮出日後再談的條件,就是「一中互表」,不承認「九二共識」就無法談,「一中互表」雖然概念模糊,但起碼迫台灣承認「一個中國」。
馬英九拿了彩,就是「兩岸和談」由他搭起了橋,日後在歷史上可以佔一席位。而習肯給馬「拿彩」是看到國民黨在明年大選會輸,民進黨上台後,要兩岸談和,遊戲規則早些由北京定,玩不玩由你,波踢到民進黨腳下。
有人說北京另一考慮是因為南海問題。其實所謂「九段線」是國民政府時的領土線,台灣守不了,大陸接手保住祖宗家產,是中國人都應該「撐」,否則菲、越就蠶食,你估兩國唔想填海造陸?北京今次抬舉了台北,亦有「即使兄弟鬩牆亦應外禦其侮」的意思。
因為民進黨若上台,除了攪台獨外,根本不想護土。李登輝之流連釣魚台都話「係日本的」,何況南海島礁?國民黨雖有心無力,在領土上還是有骨氣的。但未來10年,恐怕是民進黨天下,這些人勇於內鬥怯於對外,北京抬舉國民黨大概亦是著眼於此。其他有關台灣的種種問題,不過是客氣一翻,馬英九想要多一些甜頭,北京是不會鬆手的。

習馬會最大的作用

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「藍血遺老」學府演義

近日最好睇的,自然係「遺老」與「新貴」爭「學府」的話事權,「遺老」處下風,於是「高貴」面具撕下,「爛仔」行為盡出。
英國佬年代,呢家「學府」係家丁培養所,學術成就除了醫科外,不見得有成就,倒是做官的終南捷徑,培育出來的家丁,係中國人同中國人都要講「鬼話」方顯得「高貴」。英國佬雖敗走,但苦心經營的「家丁學府」卻成為「遺老」力保的「精神堡壘」。
第一任特首董伯曾想伸手入去,但被「遺老」抓到「干預學術自由」痛腳,連「新貴」安排入「學府」做阿頭的亦被迫下台。一戰成功,令「遺老」大長志氣,誓保「金城湯池」,鼓吹「港獨」,希望有日「變天復辟」。
在董伯衰了之後,有一段長時間果然冇人敢碰「精神堡壘」,而打著「學術自由」呢塊爛招牌經之營之成為「港獨」大本營。因為所謂「教習」十個有八個係「遺老」自己友,好多係終身鐵飯碗無得炒魷,在實行「散毒」同「散獨」時冇有怕。藉「學府」大量培訓新血,同後生仔「洗腦」,甚至囂過英國佬年代,要任命阿頭,都要睇「遺老」面口。結果華人地方居然要搵個唔識中文,不懂國、粵話嘅頭頭咁嘅怪現象。
「家丁」在英國佬年代時「純如羔羊」,有年「英國包租婆」來訪,成班奴顏婢膝,睇舊報紙照片都覺得「核突」。但換旗之後,就惡過乜「阿爺」派丞相來視,賀賀呢家「學府」,豈料「遺老」一面唔順,發動「靚仔」示威,玩到咁串,「阿爺」自然難以容忍。
老實講,一般小民對「遺老」並無好感,在英國佬年代班「家丁」狐假虎威,只能「忍」。今日大家咁高咁大,睬你都有味。「阿爺」臥榻之旁,豈容「遺老」繼續撒野,今番「遺老」想安插自己友做學府頭目,「新貴」再冇咁順攤,實行出手「鍊」過。
玩政治唔係「遺老」先有計,一鬥之下乜野爪牙盡出,都係唔得,再抬「學術自由」呢塊爛招牌出來,再冇人聽呢支笛,於是只好爆陰毒放偷錄矣。(之一)



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電影<換諜者>(Bridge of Spies)是較為好的美國電影,由此片可以看到「最自由」的地方,司法不見得一定公平,連法官都有立場,「幸得」有膽識的律師,冒著捱鎗上陣,才點綴了「法治」。
近年此間不,所謂大律師,每喜擺出一副「正義」姿態,但拆穿了,不值一哂,與湯漢斯的真人事跡,相差甚遠。
照妖鏡是1967年左派暴動,今天年過68歲的「大狀」,必然經歷過這一段日子。左派因為事件已定性為「政治不正確」,所以「不可說」、「不願提」。但事實上,當年的「左派暴徒」,比<換諜者>的蘇聯間諜待遇更不堪。
根據一本用《雪廠街》為名的書,好像記述了當年被抓的「暴徒」,除了一、二個之外,根本沒有多少大狀,膽敢代表他們上庭爭取他們的權利。在標榜「法治」的社會,沒有大律師上庭必定輸,這是對甚麼「公平女神」石雕,相當諷剌的事,而「暴徒」在沒有律師「做Show」下,上庭必輸,亦一定重判。
老香港對於今天的法官、大狀言必公平,連中國人對中國人亦要講英語,方顯得「高貴」的。在昔日港英年代,很多連<換諜者>的律師也不如!
現時「侃侃而談」甚麼「人權」、「正義」、「司法獨立」時,敢不敢一下,67年時的勇氣、正義了哪
「正義」不是此一時也、彼一時也。
「俄諜」、「暴徒」都是人,都有他們的權利,<換諜者>沒有醜化他們,是電影成功之處,「人權」不是掛在口邊,面對不同的管治者時,有不同的嘴面。
題:換諜者與67暴徒

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中國何曾負日本?
在歷史上,日本在唐朝吸收了漢字文化,移植生根,部份更誇稱獨創,他們獲得文明,何曾有感激?
以唐之盛,要跨海征日不是難事,但沒有這樣做,日卻狼子野心,從未消減。若非唐將劉仁軌在高麗白江口大破日軍,燒其船隊,日本人一早欲進侵矣。
至元之世,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曾征日,跨海敗給「颶風」(日本人稱之神風),之後即再無軍事行動,但日人卻萬分惶恐,歷史上,中原入侵日本土,僅此一次。入明之世,以鄭和艦隊之強,要征日不是難事,但卻沒有這樣做,轉過頭來「倭寇」就騷擾山東、江浙。再者入侵朝鮮欲謀中國,明軍援朝,這是第二次打敗日本蛇吞象之心。
不過,當中國一弱,日本就侵略,如狼似虎,清朝甲午之戰敗北,要賠四億兩白銀,日人用來錢「維新」,走向現代化,再掠台灣,對中國之踐踏,自清末至民國步伐一直未停,在中國佔地劃租界,駐軍隊,氣燄之極‧。
入民國,日本人欲吞東北,自1937年就逐步興兵侵略,除了殖民擴土外,是搞分裂中國,阻慢我步向現代,用心險,入侵稱「事變、進入」難掩賊心。但抗戰8年,中國人慘勝,卻不要日賠償,相比甲午賠款之慘,中國是放虎歸山。
日本從來不欲中國強大,最好是多內亂,愈亂愈好,你「以德報怨」他「有日重來」。當力量不及時,就裝誠懇,扮和平,麻痺中國的防範之心。一有機會即挑釁,何來和睦之心?
對這種「鄰居」,虛與委蛇即可,若視之為「友」,則必鑄成大錯,噬臍莫及。現時其一邊挑釁,一邊要談,談甚麼?
回顧昔日、看看今天,日本何時對中國好過?

如此鄰居不要也罷
中國上古已有民主

中國文化源遠流長,不乏睿智者,但為甚麼被某些「專家」指稱沒有「民主」思想?不過研究後,發覺民主曾在中原出現,而且早於孟子年代。
一般認為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這句是「民主」思想濫觴。但其實比孟子之前,中國人已有君主是「一人一票選出來」:而年代是夏朝,時間是大禹治水後。他因為治水有功,被民眾推舉做領袖,而民眾是各部落。可見部落聯盟一人一票的代議選擧制度,早在夏朝已出現。
因為夏朝非「信史」年代(歷史可相信),所以這種「選舉人票」制度為何廢止,各有說法。但「民主」制度顯然一度推行了相當長的時間,事跡雖是吉光片羽,但肯定是存在的。
若行之有效,但為何放棄「民主」而走向「君主」制?
一個原因是不能做到「小數服從多數」,特別是51%49%時,當中擁49%是較大的部落。而51%是小部落居多!當時可能沒有較大的部落可擁有2票這些方法,於是在關鍵時崩潰!
從《禮記》出現的時代來看,《禮》應該在夏朝之後,目的是用來規範人的倫理、行為,一改「民主」帶來的秩序失控。

從歷史來看,打著「民主」而造成的失控,接下來必然催生「強人統治」,特別是強鄰環伺時,在「民主」吵吵鬧鬧之際,大事辦不成,敵人乘機入侵,倒不如由強人管治。在法國歷史上,推翻了帝制,之後又迎來拿破崙這位皇帝,足可反映這種見解。

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

本地人與內地人的摩擦,愈來愈多事實顯示,與地產商難脫關係。
世界的大都市,商業區與住宅區多數是分開,以人稠的日本東京來說,他們的銀座,就沒有住多少人。這樣,即時遊客再多,對本地人的影響不會像香港的嚴重。而本港的反內地遊客就是商、住絞在一起造成!
香港的地產商為了賺到盡,喜歡在投得地皮後,一分為二,一半做住宅,一半做商場,住宅出售,商場則不賣留來收租,可以一直賺下去,出售住宅已經獲厚利,而商場還可以年年加租,但這就衍生社會問題。
商場必須人流旺,地產商的租金收入才豐厚,於是要不斷招徠,昔日內地遊客少,問題未浮現,但內地開放後,矛盾就產全
本地人假日購物、消遣,自然到住宅另一邊的商場,是很自然的事。而商場要招徠內地客,一有節日亦廣為宣傳,於是兩股人擠在一起,於是商場疏導不了,摩擦不斷增加,特別是鐵路、地鐵沿線的商場最為明顯。
若像外國的大都市,嚴格分開商業、住宅區,摩擦是可以減少,但香港的城市規劃卻不是這樣,凡鐵路上蓋的物業,走的都是商住模式,但另一面又要做旅遊城市,結果造成今天的亂局。做地產的,只顧賺大錢,根本不理會問題,做城市規劃的,亦目光如豆,有政治組織加入煽動就炮製了大混亂。
「地產霸權」滋生了政治問題,相信這就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
地產霸權製造的亂局

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與人交往,最怕的不是真小人,而是偽君子。
知道對方是小人,必然步步為營去提防,千方百計迴避他,避無可避時,還可以虛予委蛇,但偽君子呢,平日道貌岸然,一表斯文,但這不過是假面,骨子裏是滿腦不文、陰毒,那才令人害怕,怕甚麼?因為你不會對其提防,還以為可以託付子弟,當其人是好人,一旦發現「與現實不符」反而被其嚇死!
在舊日歷史裏,就有這麼一個人物,他就是朱熹!這位「大儒」滿日仁義道德,但「真人」給揭破,卻是其臭不堪!朱熹曾被當時的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:「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,每之官則與偕行,謂其能修身,可乎?冢婦不夫而自孕,諸子盜牛而宰殺之,謂其能齊家,可乎?」(收納尼姑為妾;死了兒子的兒媳,竟然大肚有孕,當時就懷疑是這位家公做的好事!)
朱熹的偽君子面具給戳破後,知道後果「大鑊」,即時上表給皇帝宋寧宗,承認自己『私故人財』、『納其尼女』等等數條(吞故人的財物,納尼姑做妾侍)。而這份認罪表,就一直成為後世批評朱熹是偽君子的主要證據。
做教書的,若骨子裏是滿腦子骯髒思想,還可以為人師表?朱熹總算面皮薄,不敢死撐戀棧,辭官求去。後來有些「同道中人」,還想替朱熹翻案,說他並無「扒灰搞大兒媳的肚子」但「納尼姑為妾」因他已認罪,則千古之後亦很難洗得清了。
要為人師表,人家自然視你為君子,但若然本身不是甚麼君子,本性是罵街的潑婦,則假面皮給撕破後,最好是消聲匿跡,朱熹「補鑊」很成功,他在成為偽君子後,選擇「永遠消失」不久病死;若他還以「大儒」獻世,給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訕笑,醜事成為閒談的話題,由「君子」墮落成「小人」那才生不如死。
 
真小人與偽君子

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人生幸事有二,小時遇到良師,老時遇到良醫,但在香港,這種運氣是渺渺乎而不可尋覓。
油麻地有所學校,十字架高舉,早年被視為「名校」,不少家長爭相送子女入讀,但執教之教師,女的多是勢利小人,凡家境較窮之學生,即鄙視為「乞兒」般,在教室中嫌其校服污糟不乾淨,背景好的則青眼相加,以宗教外衣,掩著膿瘡爛肉,雖然事過境遷,此校亦在「名校」中褪色。但曾對學生之傷害,卻揮之不去。
有所謂醫者,在政治問題上議論多多,「民主」不離口,一副「義正詞嚴」,但私底下,此君對病人多板著臉孔,問多兩句嫌煩,有多少「痌瘝在抱」精神不無疑問。本業上不是良醫「無錢何不輪公立醫院」的神情未去,卻奢談「真普選」云云,真是人格分裂,但偏偏這種「藍血人」每每又喜談「公義」,是否可以掩飾其醜惡靈魂?
良師不是「補習天王」而是在啟蒙時,除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還包括關懷、愛護。不少升上中學後不願讀書的學生,多少是啟蒙時遇上「教學視為打工」的,只求終身鐵飯碗,不准裁員的「師表」,令他們抗拒讀書導致。
而黑口黑面,講多句嫌阻他時間的醫生,不止香港如是,日本亦有此現象。為了社會的願望,日本的電視劇才炮製了《 Doctor X》及《最強名醫》,這些有超技術,又有良好醫德的神醫。
良師、良醫做不到,卻去大談社會公義,真是人格分裂!

不為良師不為良醫

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「遺老」千方百計要保住「殖民地圖騰」堡壘,那所「大學」的話事權,但功虧一簣。
   有人馬上破口大罵是「政治干預」,「干預學術自由」,要「罷課、罷教」來勢洶洶了。
「罷乜罷物」從來不會成功,67年左派曾試過「罷工罷市」亦亦不能扳倒港英政府,何況今天?
  港人對於一味「攪」政治的「攪屎棍」,已生厭倦,這些「藍血人」一向「孤芳自賞」看不起「沒有知識」的小民,現時想爭取支持,除了同路人外,其他人懶得理會,反而看好戲
有人講到陳某無博士學位,不是問題,有知少的又話錢穆一代大儒,都冇博士學歷云云。想當年港英要搞中文大學,就是不用在港的錢穆做校長,而搵了個識英文的李卓敏回來,如果話任用校長冇政治考慮,那是睜大眼說瞎話。
至於抬「學術自由」更好笑,舊日的「天子門生」搖身變成「港獨先鋒」原因何在?唔使畫公仔畫出腸,就是因為「學術自由」,才有現時局面,「藍血人」為保同路人,乜狐狸尾巴都露出來矣,有利北京門打狗乎

老實講如果不是佔中,北京不會收上臉孔,反正「齊天大聖」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,但有人錯估形勢,以為「革命必成功」,才換來今天的局面,這是咎由自取,怪不得人。港英年代,「藍血人」的不可一世,未必人人服氣,現時勢力重新劃配,是必經之路,問題是來遲與來早耳,「遺老」要復辟,歷史上何曾見成功?(之二)
老香港看遺老復辟

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

英國人管治香港百年,「殖民地」思想之根深蒂固,要去掉並不容易。
  在過去,治港白人一再強調,他們是統治者有文化、優越的,他們及其豢養者是「社會菁英」,對所謂無知小民,是抱著「可憐、同情」,來施以「幫助」。在他們「精心炮製」的某所「菁英大學」長久以來彌漫著這種心態,以中國人對著中國人,要講英語才能顯示「高貴」,而社會上所謂「高等華人」這些自命「藍血人」的、亦顯露這種心態,流風所及至今,這些人仍用上種種理由,來「保存」這些殖民地情懷,社會上亦有「遺老」,特別是盤根錯節百多年的英資,在鼓吹附和,這種「買辦奴才」心態,在「一國兩制」下,想鏟除是難的
 大陸過往未改革開放時,經濟、社會落後,生活表現差於香港,甚至一度要港人寄食物接濟,隔岸而觀,正適合此間,由港英培育的「藍血人」那種「我比你優秀,所以同情你」心態。但在89年後大陸急速開放發展,生活水準在20多年之間,一下子與香港看齊,更隨著貨幣升值,香港回歸主客易位,令這些藍血人不是味兒。
不過,內地人錢是有了,但生活、舉止陋習未改,所謂「暴窮難抵、暴富難睇」,這自然讓自命優秀的遺老」不快,產生由過往的「同情憐憫」,改為「排斥拒抗」並加以冷嘲熱諷。因為英國人在港經營百年,不少布局是「文化洗腦」方便其「管治」,加上昔日不少「遊戲規則」亦是由其訂立,現時受到內地社會衝擊,特別是所謂「天子門生」心中,那種失落可想而知,於是就要傾全力「保衛」
 在「一國兩制」下,回歸迄今,無可否認大陸對港是寬容的,相比港英在60年代的鎮壓左派,所用的酷烈手法:不是「整死」就是「遞解出境」,要不是用「難以保證安全」迫異見者離港,現時只是勳口不動手,十分文明。(之一)


題:老香港看殖民地

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


求名當求萬世名,是千古不易的真理。
如果不能立德、立言、立功,西方發明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,就令後人成立「諾貝爾獎」以巨額金錢成立基金,派錢去獎勵在各領域的精英,藉此流芳百世,亦成為一項殊榮。
不過,其他國家很少仿效,因為珠玉在前,要搞,倒不如在自己的國家搞,用名、利去提倡、發掘大才。舉例來說:日本的文學、推埋小說獨步全球,是他們的 芥川獎 · 直木獎 · 泉鏡花獎 · 江戶川亂步獎等等,鼓勵了整個風氣,進而獨步全球,影響了整個日本民族在處事的態度。
用名利、獎項來推動某些利國、利民的措施,這麼多年來證明是成功的,亦是回饋國家、社會,催生創作、人才的好方法。
很可惜,近年華人富豪雖眾,有足夠財力去設立類似科技、文學的獎項,去振興國人在各領域的人才,但卻沒有人效法,相當可惜。
此間有錢佬多,有人希望「流芳百世」,亦大灑金錢設獎,向外派巨款,藉此增加知名度,但成效如何?心照不宣。有評為「燈照遠不照近」,外國的「卓越人才」收了錢,不會對香港有何幫助,但既然有人送上門,不拿白不拿耳。
不少超富發跡的錢,是在香港賺取的,要回饋,為何不面向本地?簡單來說,此間若有直木獎之類,電影、電視的劇本就不至於現時般貧乏,要抄抄貼貼;若有獎項鼓勵軟件創作,則自然催生社會這類人才,畢竟玩遊戲不如寫軟件創作遊戲。
有錢,欲流芳百世,與其捐巨款取得學術機構樓宇命名,倒不如設基金組織獎項,催生人才。大樓不可能屹立百年,一改建即付流水。但基金獎項,則可以千秋萬代,試看美國的「普立茲基金」,這麼多年來光芒不減,求名,哪一種更實際?



題:如何求萬世名?

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

中秋節將到,今年在港可看超級大月亮,月圓代表滿溢,是最好的一刻。
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:明月幾時有….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是中國人認為中秋的絕唱。
但日本人欣賞的,卻是蘇軾另一闕作品《陽關曲》:暮雲收盡溢清寒,銀漢無聲轉玉盤;此生此夜不長好,明月明年何處看。曾得直木賞的作家葉室麟,本名是葉室和親林,就因著蘇軾的詩寫出小說《銀漢的賦》。
中國人視《水調歌頭》是絕唱,是欣賞作者的心境,日本人喜歡《陽關曲》是作者描繪的畫面,特別是頭兩句,大概是民族不同,觀點亦異。不過香港因為光污染嚴重,很難看到「銀漢無聲轉玉盤」的景象。
以往此間的報紙,一到八月十五,多用「今夜月明人盡望」作標題,這是引至唐朝‧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》第三句,勝在淺白,感歎中有幾分落寞,大概認為詩就是要抒情吧。
隨者互聯網等科技日新月異,生活節奏、方式徹底改變,港人賞月只有遺下一大堆「垃圾」,今天連詩也式微了。
日本人欣賞

隨中中(的曾



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

年尾有一樣東西,很多人會忽略,亦有不少人就緊張撲取的,那是甚麼?就是日曆!
記不得是哪時開始,有家航空公司推出「福」字月曆,一時間成為潮流,今天坊間可買到的月曆,不少就是福字,有楷書、行書,形形色色,但不是大紅就是金黃,成為風氣。
過往舊的月曆牌,則流行美女圖,昔日在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期,美女加上月曆,配上公司行號的名稱,就變成了最受歡迎的廣告,花露水美女、馬寶山美女,形形式式,那時彩色攝影不普及,因器材、底片貴,於是用畫師畫,畫月牌的畫師,今天多湮沒其名,但不能否定的,是藝術上成就,30、40的美女月曆,與90年代後的福字月曆,均代表了那年代的文化。
舊日的月曆牌,不乏裸女,中、下階層特別喜掛一個,沒有人笑「黃色」,原因是:昔日視婚姻是傳宗接代大事,妻子的必須「旺夫益子」,子女多就是家族興旺,而月曆裸女,就是提醒丈夫及妻子,記住「交功課」,今天當然沒有人認同,但日曆牌的功用,曾有過這麼一個「催生作用」!
2016年屬猴,來歲是過了新曆年的2月4日,在農曆才是十二月廿六,那天才「立春」,舊日認為猴年是盲年,不宜婚嫁,但現今沒有人理會,只要逢皇期六、日就是好日子宜擺酒,當然公價人情起碼800元,否則不要來焉。
日曆天天在提醒「年關近」矣,踏入九月尾,已有人送來年日曆,在電子科技時代,雖然打開手機就可知月、日,但論到「歲月催人」,總不及日曆來得「親切」,因為不少家庭,月曆都掛在當眼處,打一個交叉,或撕下一頁日曆紙,多少會感觸到,又一天在手上溜走了,「逝者如斯乎、不捨晝夜」孔夫子的歎息,對上了年紀的,確實有感同身受。
在街上見到人手一袋日曆時,心會一凜,又老一歲了。

日曆催人老

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

30年後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?
悲觀者看了近日歐洲難民潮,認為會出現。今天的90後,也許會看到悲劇。
難民最大來源敘利亞是基督教發源地,人口約2000萬,西方國家「搞」該國時,中國曾勸止,但美國奧巴馬政府在非洲一意孤行,現時「買單」,就由歐洲「盟友」,美國接收了多少難民?
德國揚言接收難民,雖然慈悲為懷,但一定加劇難民潮,若一年有100萬敘人外逃至西歐(他們不喜在東歐求庇),起初這些國家還可以仁愛接受,但時間一久,在就業、住屋、醫療等資源分配矛盾浮現時,愛與恨就會易位。2003年香港沙士後一片蕭條,內地開放自由行來港,大受歡迎,10年後來港的內地人被冠上「蝗蟲」,就是一個例證。
德國大收難民,以為是人口紅利,但執政者似乎沒有想到「堡壘在內部攻破」的問題。德國人口只有8000萬,若收50萬難民,有何影響?有錢及擁有專業的,可以挾資移民,不必淪為難民。無錢無技能的,才會投奔怒海,他們知識較低,生養卻多。但富裕國家、高知識人民一般生育率甚低。
資源是算數級數增加,人口卻是幾何級增長,2030年後會變成怎樣?加上宗教信仰,貧富懸殊等問題。現時資訊快而透明,要煽動群眾十分容易,當矛盾隨著時日增加時,必然有社會運動出現。也許,未來沒有希特勒式人物出現,但必然有種族主義產生。

東歐小國人口少,像南斯拉夫的分裂的慘痛戰爭殷鑑仍在,故抗拒接收難民,但富裕要講人道的西歐,就成為難民天堂,第一代也許不出亂子,但未「同化」的第二代就很難說,世界的歷史,永遠是聖賢太少,狂人太多,而害慘人類的,就是這些人。

第三次世界大戰

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3歲敘利亞小童浮屍土耳其海邊,畫面震撼世界,是誰害死他?二字「民主」!
此間有親西方傳媒,喜用「暴君」來形容過往利比亞的統治者卡達菲、敘利亞的巴沙爾、伊拉克的薩達姆。當所謂「茉莉花革命」、「阿拉伯之春」風起後,媚美者大呼讚好,其唯恐天下不亂嘴面表露無遺。
但這些人不懂歷史,此等「暴君」在國內,可以鎮懾不同教派,能夠阻止部落分裂,西方勢力滲透,再施以戰機狂炸,以暴力推翻之,聲聲是「民主」勝利,實則是打開「動亂」的魔盒。
這些國家沒有強有力的「暴君」,分崩離析,軍閥割據,教派乘亂而起,造成數以百萬流離,歐洲自然是目標。
歐洲現時富有的德、法,對難民潮束手無策,收容之,是埋下計時炸彈,因為歐洲信奉的基督、天主教,與難民崇拜之回教,是水火不容,因為兩者只能信奉「唯一真神」不容其他「異端」,未來在文化上如何包融,而當地人生育不及難民多,一、二十年後,社會矛盾必出現,屆時新納粹主義會否有希特勒這樣的人物興起,會否再有二次大戰之排外潮?而難民潮流入富裕的西歐,基於教育,勢必加劇貧富懸殊,造成社會矛盾。
目前這一代難民求安身,自然啞忍,但到下一代時,對社會不滿必然出現,要爭奪資源,本國不足有然向外擴張,危機就會浮現。西歐隨美國佬起舞,軍事介入推翻他國「暴君」,政客以為「民主」可救世?其實是敲起喪鐘。
西歐若接納難民,自然令北非、地中海沿岸小國,更多人逃避戰亂而「飄洋過海」,隨時有四、五百萬人大遷徙,對房屋、醫藥、就業帶來大衝擊,當矛盾加劇時,「民主」的報應就來矣,因果是永遠不空!


「民主」報應就快來

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

二次大戰結70年,有個中國導演難得上電視聲聲話不需再用「仇恨教育」去防範日本人,「要站在高處看兩國關係」;有這種思想,與當年國民黨蔣介石提出「以德報怨」無異, 70年來得到甚麼?
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,從未侵略過日本(元朝時,是蒙古人,並不是漢人發動攻日),安倍晉三現時不斷提出「中國威脅論」只是用來為「安保法」添加一個假想敵,沒有歷史可作證,你視我為敵,難道我要視你為友?
歷史上,日本人就不時侵華,給中國造成極大傷害。明末,豐臣秀吉欲取道朝鮮入侵中國,幸好萬曆皇帝有國際視野,派兵援朝,將日本人打退,但保住了朝鮮,明朝卻元氣大傷,很快滅亡。
到清朝末年,日本人乘中國弱,發動了甲午戰爭,吞併了朝鮮,逼中國天價割地、賠款,用來現代化日本。武裝了爪牙後,到民國時再侵華,八年抗戰,中國慘勝,亦像明朝一樣,國民政府很快亦倒台。日本侵華,從來不用侵略字眼,他們稱的是「事變」,這種心態到今天亦沒有改變,這種「鄰居」,用「以德報怨」是沒有效的,因為他們「沒有安全感」,一有機會就噬過來,你不用「仇恨教育」,清末、民國的歷史就是很好的教訓。
二戰七十年後,在美國羽翼下豐滿了,日本軍國思想又發作,炒作「中國威脅」目的是整軍經武,看其準航母叫「加賀」號,心態足可反映,你說他是「民主國家」,但「安保法」若通過,下一步就尋隙生事必增,南海問題與日何關,為何他在煽風點火?目的只有一個,不讓中國崛起!
日本人聲聲中國「逼」他年年道歉,但一個侵略了人家卻死撐不認,佔了便宜又賣乖的,你對他「仁慈」他當你是傻仔,其本性不改,則「仇恨教育」仍有必要存在,就像以色列人,到今天對納粹舊恨,會不會放棄?


題:仇恨教育有必要?

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

抗日戰勝70年,北京要盛大紀念,於是又有不少人跳出來說三道四。為甚麼在海峽兩岸三地對這段歷史一片模糊?
在香港來說,雖然有三年零八個月之苦,但過往在英國佬管治下,是刻意低調、淡化。首先,英國人認為他們受皇軍之害,沒有遭德國人破壞之大,再加上戰後日本受美國軍管,英國佬視日本為「民主同盟」,當時的教育司,對日本戰時的暴行是避重就輕,於是除了每年拿著軍票追討賠償的港人,到日本領事館外示威一下點綴外,淪陷期的歷史,保存不多、英國佬這樣做,另一顧忌是怕挑起港人對殖民地政府的反抗,香港這段歷史的模糊,是英國人炮製的成果。
在台灣方面,本來可以大張旗鼓、名正言順紀念,但蔣介石先提倡「以德報怨」,這樣自然不好年年拿出來反日,再者國民政府退到台灣後,起初要保住聯合國席位,要靠日本支持,於是過去60年有意無意迴避,蔣氏父子做夢也想不到,這樣反給台獨份子製造茁壯環境,產生李登輝「我是日本人」的言論,而台灣的「光復節」亦是「有姿勢無實際」,亦令台灣被日佔的歷史,變得模糊不清,甚至柯文哲的母親,亦有「李登輝講得很對耶!我也是日本時代出生,誰叫你們把台灣割讓給日本?」想一想政客及知識份子亦有這種「認同」其他的可想而知!
至於大陸,抗戰時他們不是領導抗日,若大肆紀念是「名不正言不順」,加上在70年代時,中共只是政權而非「中國」,聯合國席位沒有份,於是亦低調以爭取日本援助,而改革開放前,亦沒經清能力,財不大氣不粗,自然難以大肆紀念。於是對抗戰歷史,兩岸三地紀念均不及日本。
日本上下年年「拜鬼」目的是甚麼?四個字「毋忘國恥」!其不能成為「正常國家」,是打敗了這場仗,他們表面說得堂皇,心底就像「勾踐復國」般耳!

題﹔紀念抗戰為行模糊